• 14阅读
  • 0回复

垃圾分类走进北京社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26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垃圾分类走进北京社区
  本报记者 吴坤胜
  “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垃圾分类好,回收再利用”。隆冬时节,记者走进北京最早实行垃圾分类的劲松街道五区,只见整洁的小区内,居民楼外墙上、树干间,挂着一条条颜色各异的写有上述内容的环保宣传条幅,居民楼前楼后,放着一组色彩鲜艳的垃圾分类桶。
  记者在五区517楼下随意掀开一组垃圾分类桶的桶盖,看到每个垃圾桶的垃圾都按桶外的分类标志存放。分类垃圾桶的供应商、中环冶金总公司的王娜丽女士指着一组由红蓝黄绿黑五色组成的垃圾分类桶对记者说,三个分别标有“塑料”、“玻璃”、“废纸”字样的垃圾桶,里面的垃圾可以回收再生,由小区清洁员回收。两个标有“生活垃圾”字样的桶,则直接由环卫工人负责送垃圾场处理。
  今年11月4日,北京劲松街道五区的居民不经意间发现,自家楼前多了一组垃圾分类塑料桶,对于已经习惯在楼内倒混置垃圾的居民来说,真要按垃圾分类投置还有些困难,难就难在缺乏这样的好习惯。由此引起的麻烦可想而知。如果家里都是老人,让他们把垃圾分好又送下楼,就更不习惯了。劲松街道办事处主任王文军告诉记者:“刚开始,垃圾分类桶里的垃圾不多,有的垃圾也没有按桶上的标志分类倒放,更多的人还是习惯直接往楼里的垃圾道倒垃圾。”
  为使垃圾分类得到居民的广泛支持,社区的热心人积极宣传,这些年居民楼内蟑螂、老鼠危害日益严重,就与楼内垃圾道有关,而垃圾分类既可消除楼内倒垃圾产生的蟑螂、老鼠危害,又能使可回收垃圾变成再生资源。再加上垃圾分类与北京申奥、办绿色奥运也是有关系的事,居民们都认这个理。街道还采取了上门取垃圾的方法,解决老人或行动不便的居民上下楼分类倒垃圾的困难。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开展的“小手拉大手”活动。社区通过幼儿园老师,教育儿童回家后督促自己的家长搞垃圾分类。许多孩子非常积极地成了垃圾分类的“监督员”。王文军说,如今小区有一景观,每当早上大人送孩子上幼儿园时,总看到大人将分好类的垃圾带下楼,放在楼前的垃圾分类桶里。
  “现在居民是否已经习惯了垃圾分类?”记者想知道目前的情况。
  “街道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500个垃圾分类桶,第一批在五区14栋楼房前放了100个。不能说居民现在已经习惯了垃圾分类,但从可回收垃圾数量逐日上升这一点可以看出,接受新的文明生活方式的居民增多了。”王文军告诉记者,实行垃圾分类半个月,可回收的垃圾少得可怜,但一个月后,五区两名清洁员从垃圾分类桶取到的垃圾换取了1000多元现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