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挖”院士的得与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27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挖”院士的得与失
王衍诗
近一两年来,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一些地方之间,暗中较劲,相互“挖”起了院士。他们通过种种优厚条件,将外单位的院士“挖”到本校本所本地。当今,经济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人才的竞争,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在这种情势之下,互“挖”院士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从某种角度来看,“挖”院士现象说明一些地方和部门充分认识到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正在日益深入人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方面,“挖”院士确能弥补人才不足,帮助某些院所或地方解决一些科研或教育上的燃眉之急;但事情往往是有得也有失,得失权衡,求其利而避其弊,是明智的选择。在这个问题上切不可跟风赶浪,忽视了问题的另一方面。
首先,既要重视有成就的院士,也不能忽视未获院士称号的确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员。搞教育科研也好,发展经济也好,不能只盯着少数几个院士,而要放眼整个科研大军。从某种意义上说,立足于用好本地人才,从科研资金、工作环境、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好的便利条件,不失为一种聪明的策略。切不可一边费力“挖”人才,一边对眼前的人才弃之不用。
其次,并不是所有“挖”院士者都是从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出发的,确有人借重名人装点门面,抬高身价,提高知名度。有的单位,不管科研条件是否具备,不管是否需要某方面的人才,不顾条件硬“挖”院士,非要在“几年内消灭院士空白点”。这种想法很成问题。前几年,南方某高校把一位院士高薪聘去,可几年后,这名院士还是离开了那所高校,原因是那所高校的科研条件或科研环境难以让他发挥作用。
据了解,除外籍院士外,目前我国大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千二百名。相对于我们的建设事业而言,院士还是太少。因而从指导思想上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恐怕是更重要的工作。如果只着眼于“挖”,而不下功夫培养,还是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现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评选一次,建议大家把眼光放在本地的“潜在院士”身上,多关心他们,多支持他们,使他们尽早脱颖而出。
概言之,院士的流动,包括某种情况的“挖”,是合理而又必然的。正确的态度是,从实际出发,招揽、发现、培养、使用人才并重,不可畸重畸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