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潜心求物理 躬行益人民——纪念父亲严济慈诞辰100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28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潜心求物理 躬行益人民
  ——纪念父亲严济慈诞辰100周年
  严又光 严四光 严武光 严陆光
  今年12月29日(农历腊月初四)是我们的父亲严济慈诞辰100周年。自父亲1996年11月2日逝世4年多来,他老人家的言行、教诲一直回荡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深感,他老人家所代表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应该很好地继承下来,发扬下去。
  做学问的核心是创新
  父亲是一位科学家,终生以探索未知、发展科学为己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拼搏在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成为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属于将现代自然科学体系引入中国的第一代科学家,参与创建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镭学研究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父亲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是什么?他常讲这样两句话:“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总结自己多年的心得,他反复强调,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创新:“所谓创新,就是你最先解决了某个未知领域或事物中的难题,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前人所从未有过,而又能被别人重复的,得到的看法应该是从来没有人提出来,而又能逐渐被别人接受的。”作为科技工作者,他强调必须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甚至要有所牺牲。“对科技工作者不能分八小时内、八小时外,阿基米德是在澡盆里发现其定律的”这句话,是父亲的名言。
  父亲是位寡言的长者,但对于尊重科学、捍卫真理,他却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80年代,当“特异功能”在做各种宣传表演时,他发表的见解是:“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发现一些过去不可能的事,但发现者必须能教会别人去重复,大量重复得到相同结果,才能成为科学。‘特异功能’只有少数有‘特异功能’者会,别人学不会。我笨学不会还可以说,谁也学不会,就肯定不是科学,是魔术,骗人。”
  做造福人类的事
  “物理是实验科学之母。我们做物理,无论其为研究物理或为研习他种科学之准备,宜求有益人民造福人类。”作为一位享誉中外的物理学家,父亲活了96岁,始终以此作为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
  抗战时期,他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迁至昆明。在坚持进行一些研究的同时,适应战时需要,他带领全所员工制造了一批军用仪器,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实际贡献。抗战胜利后,由于经费奇缺,无法开展研究工作,他集中精力编写了《普通物理学》、《高中物理学》、《初中物理学》和《初中理化课本》4部教科书。这几部书教育了我国一代人。
  全国解放令父亲欢欣鼓舞。年届半百的他热切期望继续在第一线为做出一流的研究工作而拼搏。这时,郭沫若院长亲自来看望他,动员他参加科学院的组织领导工作。父亲认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一旦离开他的实验室,他的科学生命也就从此结束了。”郭老语重心长地说:“倘因我们的工作而能使成千上万的人进入实验室,岂非更大的好事?”父亲想通了,愉快地开始了科研的组织领导工作。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应用物理所所长、东北分院院长、技术科学部主任,为中科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8年,国家决定创办中国科技大学,年近60的父亲又满腔热情地回到了讲台,连续6年亲
  自讲授普通物理学和电动力学,深受广大同学欢迎。他曾在大礼堂为8个系700多名学生上课,盛况空前。不少同学以听过他的课为荣。
  “文革”十年浩劫,给父亲以巨大的打击,特别是爱子双光于1971年被迫害致死,让本来就寡言的他更加谨言慎行。但无论条件如何恶劣,他都没有停止事业上的追求。他重新校订了根据在科技大学的讲义撰写的《电磁学》和《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两本书稿,使之在“文革”后很快就正式出版。
  双光去世后,父亲将孙子、孙女接到自己身边,亲自抚养。在家里,他像一个平常的老人,取奶买菜,砸煤劈柴,炒菜做饭,干了不少家务。中科院机关的很多同志至今还记得,1976年10月下旬,“四人帮”被打倒,他来到院部,加入了科学院的庆祝游行队伍,从三里河一直走到南河沿,和大家一起迎接即将到来的“科学的春天”。
  从此,年近80的父亲又重新繁忙起来。作为中国科技界的一位长者,他尽最大努力从各方面来拨乱反正,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技术科学部主任、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九三学社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两刊主编等职务,每天坚持上班,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他积极参与制订和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使一批有为的知识青年重新进入实验室。在中国科技大学,他建议创办了第一个研究生院,并亲自兼任院长。从1980年起,他与李政道先生合作组织了CUSPEA,在国内招考与物理有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历经10届,共选送了900多人。
  自1983年起,他连续两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入党志愿书中,他像誓言一样写道:“努力去做一个不自满自足的闭门幽居以科学术士自居的人,不让自己以老一辈科学领导者自居的人,懂得老科学人员与年轻科学人员联合的意义和巨大力量的人,自愿和乐意给年轻人打开一切科学道路使他们登上科学高峰的人,承认科学的未来是属于科学青年的人。”这成为了他晚年活动的一个重要纲领。
  做有益于人民的人
  父亲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后来成为了共产主义者。他尊重人、重友谊、重团结,坚持实事求是。他的情感很少外露,但从行动上使人感到深深的爱心。他是一个高尚的人,赢得了普遍的尊重和爱戴。
  作为一个科学家,父亲深知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早在青年时代,他就把发展科学与建设祖国,把科学家与爱国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抗日战争爆发时,前后已在法国学习、工作6年,正在巴黎参加国际会议的他,毅然回国抗日。此后近60年里,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和人民。
  父亲在旧社会度过了前半生,走着谋求“科学救国”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经过二三十年的工作实践,他逐渐认识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科学,而中国的科学事业要快速健康地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离不开党的领导。在80高龄时,他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为共产主义献身。
  尊重人、重友谊和重团结是父亲做人的原则。他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例如,他参加会议或与人约会,都要早到几分钟,坚持到底,静听别人的发言。他年迈时,我们曾劝他有些会到到就可以,不要过累,以保证健康。他却表示:“我要到会就该听听大家讲。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他特别尊重的是自己的老师,常讲他有几位恩师:何鲁、熊庆来、胡刚复,没有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不可能有他的成就。他们在世时,每逢过年父亲都要带我们去拜年,毕恭毕敬地像个小学生。
  父亲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是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让科学在中国土地上生根,是父亲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在新世纪到来的今天,父亲的理想终于在我们的祖国得以实现了。我们将继承和发扬他做学问、做事和做人的高尚品德,遵循他的教诲,努力多作一些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