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团队合作战“死神”——记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1-2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百家名院巡礼

  团队合作战“死神”
  ——记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报记者 贾西平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行一例罕见的大手术。血管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麻醉科、血库、手术室等医生分成5个梯队,轮番上阵,为一名臀部患巨型血管瘤的青年施行手术。由于瘤体表面积约47×39平方厘米,深度已蔓及股大肌及主要血管,这台“马拉松式”手术从当天早上7时开始,至第二天凌晨4时才宣告成功。
  “这样的协作以后要争取多做一些”,该院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刚下手术台,一边洗手一边说,“医院有不少尖端的医学学科,解决各自领域内的疾病不成问题,但患者的疾病往往不是单病种,而是多病种的混合,需要多个学科的合作才能顺利解决。我们希望把医院所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去解决一些涉及多学科的疾病,这样才能真正显示我院作为一间综合医院的实力”。
  前不久,医院接收了一对被遗弃的连体女婴,该连体婴年龄约8个月,头、颈、胸、上肢分体;一侧下肢、臀部联在一起。三条腿,大肠、肛门、膀胱、尿道口和阴道口均两婴共用;两婴的上身呈垂直状,一个睡着,另一个必须坐着,不做手术小孩根本无法生活。对这样的连体女婴进行分离谈何容易。根据当时文献显示,类似该连体婴儿的发病率不足百万分之一,当时全世界只做过7例,国内还是空白。医院成立了由神经内科、小儿外科、显微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骨科等专家教授组成的医疗组。没有经验,医疗组只能查阅国外仅有的几例病案的有关资料做术前准备工作。为修复分体后的股壁缺损,小儿外科采用人工气腹技术,使其腹围增长了14厘米。为准确得到分体的分界线,神经内科、显微外科对其皮肤的感觉神经进行反复的测试,准确划定了两婴的“边界”。为使分体成功,术前全院进行了16次大会诊,10次修订手术方案。这个手术进行了13个小时获得了成功,两个新生命得到了再生。
  实行多学科合作,技术是基础、组织是关键,只有高效的组织才能有效地完成重大医疗任务。前年12月5日,一辆亚洲救援中心的救护车从香港直驶该院,车内一名香港患者全身性曲霉菌感染,肝脏9个真菌性脓肿,胃有碗口大的巨大真菌性溃疡,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肾脏真菌感染,肾功能衰竭导致尿毒症、心肌缺血致功能不全、真菌性败血症,病情凶险,生命垂危。据当时专家估计,这样的病只有5%的救治可能。医院迅速组成了来自13个科室的20多位专家的医疗组,经过60多个日日夜夜的战斗,终于击退了“死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