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阅读
  • 0回复

私企进出口:这权没放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14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广东全省有15万多家私企,出口占全国私企出口1/4强,但全省有出口权的私企仅40余家——
  私企进出口:这权没放够
  本报记者 龚雯
  自打去年初国家给私营生产企业自营进出口“松绑”,这项“放权”措施出台已整整一年了。然而,记者在上海、广东等地采访中发现,真正享受到这份实惠的私企还是太少,绝大多数私企从事外贸业务仍不得不“绕道走”,而已获得进出口权的企业也并非皆大欢喜。
  有权没权不一样
  赋予私营生产企业自营进出口权,是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一大突破,标志着目前实行经营许可制的外贸领域已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迄今为止,全国有450余家私企拿到了自营进出口权。
  广东佛山星星制冷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1.4亿多元资产的私企。公司叶总经理说,有“权”没“权”就是不一样。以前“星星”产品出口全靠外贸公司代理,费用高,信息闭塞,也没法打自己的品牌,出口量很低。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后,“星星”的出口成本下来了,而且直接面对客户,操作便捷,最重要的是能堂堂正正地在国际市场创品牌,显身手。一年来,“星星”的自营出口额“疯涨”,逾300万美元,翻了几番。中路、复星等上海首批获进出口权的5家私企,1999年自营出口总额约达2000万美元,比上年高出一倍。有了权的私企抢占国际市场更加主动,在去年的春季广交会(第85届)上,就有4家私企率先参展,成交额859万美元;到了秋季广交会(第86届),又有11家私企加盟,成交额达1886万美元,比上届增长120%。
  “门槛”还得往下降
  可是,尽管许多私企参与国际竞争的热情很高,获得进出口权却依然显得可望而不可即。以广东为例,全省有15万多家私营企业,“有权”的仅40多家。一位尚在“门”外的私企老总说,不是不想申请进出口权,而是审批的门槛过高。比如要求注册资本和净资产额均在850万元人民币以上,年销售额5000万元(机电行业3000万元)以上,年出口供货额100万美元(机电行业50万美元)以上,几项硬性指标缺一不可。况且私企过去多是委托外贸公司代理出口,要统计、考核其原先的出口实绩就比较难。
  其实,私企做自营进出口具有诸多先天优势:机制灵活,较适合参加国际竞争;掌握商品生产基础环节,扩大出口有坚实保障;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能减少交易成本,也能对需求变化作出较快反应,等等。
  现在,全国的私营企业少说也有100多万家,其中相当一部分在做进出口贸易。在广东,去年私企进出口总值成倍增长,仅出口就占全国私企出口的1/4强,成为该省扩大出口的“第五个轮子”。不少私企在国外设立了分支机构,有的还在境外经营起带料加工,生意搞得有声有色。但这当中,主要是那些未获进出口权的企业在经营。怎么经营?方式不一,典型的有假集体、假合资、挂靠等变相手法,私企交费,对方给“红帽子”,很不规范,弊端丛生。
  4年前,国家在5个经济特区试行了生产企业进出口权自动登记制,对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不再设限,只要注册资本超过200万元人民币即可,这大大促进了特区私企的外贸发展。但非特区企业就没那么幸运。广东省外经贸委的有关同志认为,随着我国“入世”步伐的加快,私企自营进出口权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正对国有、集体企业从审批制转向登记制,对科研院所也要放开,而合理又合法的私营企业为什么不能进一步放宽呢?
  上海一些私企反映,自营进出口权的审批统归外经贸部,各地均无审批权,企业申请须层层上报,环节多,手续繁,进度慢。上海复星实业有限公司早在去年2月就取到自营进出口权的正式批件,直至5月下旬还未能办完有关手续,影响了公司正常开展外贸业务。
  这权用着有点难
  没权的盼着有权,那有权的呢?
  据了解,从这一年的情况看,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私企总体出口业绩并不理想,相当一批企业至今仍未成交。
  专家分析个中原因说,首先,私企获权的时间太短,除少数企业外,多数一下子无所适从。犹如笼中鸟,一旦放生,反而不知该怎么闯了。管理体制较落后,一些私企还是家族式管理,制约了企业发展,而这类企业中有的在国内产品销路较好,利润较高,获权后眼光仍局限于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缺乏外贸人才、经验和外销、信息渠道,不谙国外行情,两眼一抹黑,导致一些私企有了权却仍愿让外贸公司代理;相对于老国有外贸公司,私企平均投资规模还是较低,部分企业投资者素质欠佳,急功近利,“小富即安”;融资困难,金融机构往往认为私企资信等级不高,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对其潜在风险顾虑重重,并制定了一些限制性条文,使私企得不到国有、集体企业那样的“同等待遇”;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在获权的400多家私企中,出口产品属高科技类的凤毛麟角,大部分仍是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出口商品,质量、档次都有待提升。
  私营生产企业已是我国经济社会中最有活力的成分,也是新的增长点,发展对外经贸潜力巨大,但私企自营进出口走向成熟确实需要一个过程。不管是主管部门抑或地方政府,都应当为私企创造更良好的政策氛围,审批从宽,管理从严,指导从实,服务从细,助其开拓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