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大球”还是“小球”?——乒乓悬念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24
第8版(体育)
专栏:

  “大球”还是“小球”?
  ——乒乓悬念之二
  本报记者 许立群
  当今的乒乓球运动,球员们对速度和旋转的不懈追求,使得比赛回合减少,观赏性下降,许多球迷移情别恋,将视线转向其他运动。为了把观众拉回到乒乓球台旁,国际乒联前主席荻村伊智朗曾考虑把乒乓球加大。而徐寅生担任国际乒联主席后,则把这一问题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去年8月3日,加拿大人沙拉拉当选国际乒联主席的当天,使用40毫米大球的提案在国际乒联代表大会上因两票之差未获3/4多数票的通过而被搁置。
  国际乒联这一改革举措也是与国际网联的遥相呼应。网球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球员们越来越钟情于依靠威力无比的发球直接得分,很多比赛成了发球大赛。据悉,国际网联也有推行大球的计划,今后至少在硬地上会首先使用大球。
  1998年4月在苏州国际乒乓球邀请赛上使用了大球。国际乒联的学院派官员们以科学测试的数据来看待改革成果:40毫米球旋转比38毫米球旋转减少23%,速度减缓13%,这使得他们对改革前景充满信心。
  然而,靠感觉和经验打球的球员们并没有觉出大小球之间的明显差异,所谓的大和小不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位球员戏称“真想让改革的步子大一些,干吗不用更大的球?42毫米、44毫米”。对于现在国际乒联的这种小打小闹,不少选手认为“意义不大”。
  反对小改大的最强劲势力来自乒乓球生产商,特别是欧洲和日本的厂家。小改大意味着他们原有的生产模具将报废,不得不再耗一笔巨资建造新的模具,现有的大量小球库存将永远积压。
  国际乒联曾设想允许一段时间的“大小并存”,但有人指出,“大小并存”会使球员们无所适从。 (本报吉隆坡2月23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