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利弊两相依 竞争无穷期——“入世”对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应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24
第9版(理论)
专栏:

  利弊两相依 竞争无穷期
  ——“入世”对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应对
  丁声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重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尤须客观分析“入世”对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利与弊,并尽快行动起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赢得竞争,赢得未来。
  多种机遇难得
  “入世”意味着作为农产品贸易大国的我国,将在世界最大的贸易组织中获得应有的地位,为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经营带来多种机遇。下面,着重对三点加以阐述。
  改善国际经贸环境,有利于农产品对外贸易。二十一世纪,国际贸易规范将主要由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主的多边贸易体制来制定。“入世”后,我国可以和世贸组织的成员国或地区在相对稳定的贸易环境中,即在多边的、稳定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下进行贸易,享受其他国家和地区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减让的好处,从而有效地消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受到的歧视性待遇,公平合理地解决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既有利于我国进口所需要的农产品,也有利于扩大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目前,除粮食、棉花、羊毛等在国际市场缺乏优势之外,我国的猪肉、牛肉、羊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分别低50%—80%;水果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40%—70%;花卉、蔬菜价格也很低。只要进一步改善品种结构和优化产品质量,我国的这些农产品就具有价格和质量的双重优势,可进一步扩大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
  有利于扩大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调整农业和粮食结构。实现我国农业和粮食产业现代化,是包括产业制度创新、经营方式转换、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优化的系统工程。由于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各种资源分布不平衡,所以其优化配置需要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进行,开展技术和品种交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农粮板块基本上被“禁锢”在自我封闭的循环系统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改革开放以来,与国外农业品种、技术的交流成为加速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的助推器。从七十年代末开始逐步引进的机械化饲养、网箱养鱼、农产品加工和储藏保鲜、食品加工、地膜覆盖、优良品种等先进技术与品种资源,明显提高了我国农业和粮食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可以相信,抓住“入世”的契机,我国必将进一步扩大农业和粮食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从而有力地促进农业和粮食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经营机制的改革,有利于同国际市场接轨。世贸组织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开放、自由的国际贸易组织。我国“入世”后,将按照世贸组织的贸易法规、政策和原则,有力地推动农业和粮食经营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这包括:创建精简、效能、适应现代化、市场化需要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促进国有粮食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探索农产品内外贸协调统一、优势互补的新体制;进一步完善农业和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组织经营形式;加快农业和粮食生产经营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科技贡献率。随着这些改革举措的加快实施和不断完善,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经营将更快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广度和深度会不断增大,对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将越来越适应,从而提高我国作为农产品贸易大国的地位。
  挑战不容忽视
  在客观地看到“入世”给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经营带来多方面机遇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入世”也使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经营面临挑战。就粮食贸易而言,配额内关税率为1%—3%,配额外关税率为66%—80%。“入世”将增加配额市场准入量,这意味着市场竞争加剧,粮、棉、豆等失去竞争优势的产品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
  对农产品市场的挑战。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资源约束型转变为资源、需求双重约束型,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状况。此外,在九十年代以前,我国粮、棉价格水平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具有竞争优势。然而,近十年来我国粮食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如今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这种供求和价格条件下,增加配额市场准入量,对我国农产品市场将可能带来三种挑战,即质量挑战、数量挑战和价格挑战,从而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主产区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南方省区可能从国际市场进口饲料玉米,而减少或不再从东北玉米主产区购粮,从而加重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压力。
  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挑战。很显然,我国农业和粮食的资源约束性是难以改变的。人口多、耕地少、生产规模小,全国人均耕地仅一点五亩,有的地方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是个大劣势。而资源丰富、耕地广袤正是一些国家的优势,生产规模大,成本低,效益高。这就决定了我国多种农产品生产“入世”后必将面临低关税进口农产品的挑战。
  对农民收入和劳力就业的挑战。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剩余劳力就业,是当今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头等任务。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种植业。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会对作为小规模生产者的中国农民的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造成影响。特别是在小麦、玉米、大豆主产区的华北和东北地区,非农产业还较薄弱,对农民收入和就业的压力会更重一些。为维持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需要帮助和支持他们开辟新产业,增加新财源。
  虽然“入世”对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可能带来压力,但并不可怕。客观地说,“入世”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是正常的。只要变压力为动力,积极应对,迎接挑战,就一定能赢得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
  积极趋利避害
  加强学习,澄清误解,树立“世贸”意识。在我国,对“入世”还存在种种误解。诸如:“入世”就等于立即全面开放市场,完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入世”逐步开放金融、保险市场,就等于完全放开国内资本市场;“入世”承诺关税配额市场准入就等于让出“市场份额”;“入世”后准许国外粮食输入,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等等。产生上述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对世贸组织及其规则不了解;对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全局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不清楚;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之间的关系不能辩证地认识。以市场准入为例,在世贸组织规则中是这样定义的:市场准入是指允许在一定时间内进口的产品数量,但这个准入量不是必须进口,而是需要就进口,不需要就不进口。因此,所谓市场准入不存在让出国内市场份额的问题。再如,进口粮食将危及中国粮食安全的看法,也是没有根据的。一般而言,只有失去本国的粮食主动权,才有可能危害粮食安全。依据我国政府发布的粮食白皮书《中国的粮食问题》的结论,全国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是安全可行的。按目前国内粮食总产量五亿吨计算,5%的粮食进口量为二千五百万吨。假定到缓冲期结束的2004年全部完成配额市场准入量,进口量最多也只有二千一百八十万吨,比二千五百万吨还少三百二十万吨。何况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地达到五亿吨,并牢牢控制着国家粮食储备和粮食进出口的主动权。所以,那种“入世”会危及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调整结构,优化质量,增强竞争优势。适应“入世”后竞争加剧的新形势,我国农业和粮食产业的一个应当采取的战略步骤是:以国内、国际大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调整农业和粮食结构,改善品种,优化质量,降低成本,改进服务,增强产品质量、价格和贸易服务的竞争优势。具体而言,要调整农业和粮食地区布局结构;调整农业和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大农业内部结构,在山区“退耕还林”,在牧区“退耕还牧”,在湖区“退耕还渔”,既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办法,又开辟增加生产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具有竞争优势的新产品的广阔空间。
  深化改革,创新制度,转变流通形式。“入世”不是产业概念,而完全是一个体制概念或组织制度概念。要掌握“入世”后的主动权,必须深化改革,建立起适应开放化、自由化贸易体制和激烈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流通体制和企业制度。一是进一步深化、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在坚持和完善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重点的粮改举措下,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要切实采取以下改革举措: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优质优价,拉开质量档次差价;进一步健全粮食市场体系,探索新的流通方式,如实行代理制销售等;加大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力度,要通过“三改一加强”,特别是通过资产重组实现整体搞活,并进一步降低费用、转岗分流、减员增效,建立灵活的经营机制。同时,组建若干具有实力和带动力的“航空母舰”,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二是进一步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外贸体制。“入世”后,建立高效、灵活、少环节、低成本的农产品外贸体制,显得更为迫切。当前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是变农产品内贸与外贸分割的体制为协调统一的新体制,即以联合或联营形式实现农产品内外贸一体化,并采取外贸代理制服务的新形式。其要点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商品基地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纽带,以贸工农一体化为组织经营形式。
  尽快制定《农产品反倾销法》,维护国内市场稳定。为了规避风险,世贸组织制定了一套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领域的风险防范机制。例如,世贸组织成员国可根据反倾销协议、反补贴协议进行反倾销。借鉴国外的做法,我国要尽快制定《农产品反倾销法》,防范国外不法投机者,以有效保护国内市场稳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