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老北京的春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07
第4版(副刊)
专栏:

  老北京的春节
  舒乙
  北京人过节的讲究就多了,单单一个春节就够写一本书。想一想,接近春节的那一个多星期,由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开始,是按天行动的,地道的统一行动,全城的人,头一天一起打扫卫生,第二天一起蒸馒头,第三天一起杀鸡宰鸭,等等等等,何等气派和有趣。
  这种年节序幕,由腊月初八起,就都带有文化色彩,说轻松一点,带有很大的游戏性。
  腊八这天,要煮粥喝粥,叫做腊八粥。本来年底一切庄稼都收获了,好像要刻意展览一下全年收成的丰富多彩,便发明了这么一种腊八粥。往粥里放大米、小米、菱角米、薏仁米、高粱米、玉米,各种豆,包括红豆、绿豆、黄豆、花豆、芸豆,各种果仁,有核桃、栗子、榛子、松子、瓜子、花生,还有葡萄干、桂圆、大红枣,各种果脯。这么一锅粥,还得了吗!香啊,多彩啊,好玩啊,闻着看着便令人垂涎三尺。腊八粥是家家都要熬的,一熬就熬个通宵,全家都帮着剥皮,包括花生仁皮和那费事的核桃仁皮。小孩子一边剥一边吃,吃的多剥得少,其乐无穷。粥熬得了,按老年间的规矩,要分送给朋友们,间或还有比赛显示的意思。其实,原本佛教早有腊八熬粥供佛的规矩,用大锅熬,装数石米,供佛之后施舍给远近的穷人。皇帝还有赐粥百官的习惯。传入民间,更具欢乐性,一年辛苦之后来个庆丰收大锅熬,岂不欢快,挺好。
  最具戏剧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灶了。老年间家家供奉着一位老神仙,他叫灶王爷,此公每年腊月二十三要升天,向老天爷汇报一年里人间的好坏。于是,家家都买些麦芽糖,用糖把老神仙的嘴糊上,极尽“贿赂”之能事,让他到天上只说好话不说坏话,报喜不报忧。这种近乎开玩笑的祭神仪式,家家却都以极严肃的态度去操作,更显得极富人情味儿,孩子们的嘴则是供桌上的糖瓜儿的真正归宿。
  有无数的手艺人、小商贩和艺人,在为春节忙碌着,仿佛他们是节日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卖皇历的,卖年画的,卖绒花儿的,卖鞭炮烟火的,卖灶王爷的,卖财神爷的,卖门神爷的,卖挂千的,卖蜜供的,卖杂拌的,卖花灯的,卖噗噗噔的,卖空竹的,卖冰糖葫芦的,卖山里红串的,卖风车的。艺人们要表演跑旱船,踩高跷,踢毽子,耍龙灯,耍狮子,耍中幡,演大头和尚,扭秧歌,盘杠子,掼跤,击太平鼓。
  过春节家家都要做年菜,北京以做芥末墩儿、豆儿酱、小酥鱼、米粉肉、山鸡肉丁为最常见。
  三样食品是春节至上元之间的食物:除夕吃饺子,立春吃春饼,正月十五吃元宵。
  春饼最好吃,烙小面饼或蒸小面饼均可,薄薄的,又称薄饼,切葱丝蘸甜面酱,炒菠菜粉丝,炒黄花木耳,炒豆芽蒜黄,摊鸡蛋切丝,切酱肉成丝,切小肚成丝。食时各样都夹一点,放在饼上合在一起,卷而食之,顿生奇效,其鲜,其美,可天下没有第二种自制食品能超过它,堪称食之王。
  春节男女老幼都休息,一起放假,不过了初五不准动刀动剪,不准倒土,为的是让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彻底休息几天,多么人道!
  春节有许多地方可去,妇女吃完饭,看花灯,看烟火,可以集体群游,散步叫走百病,过桥叫走桥,取度厄运之意;竞相到正阳门洞里去摸门钉,门钉有妇女乳房的形象,摸了门钉宜生大胖小子。人们白天可以到琉璃厂去赶厂甸。可以骑驴到白云观或者大钟寺去赶庙会。可以到雍和宫去看打鬼。走累了,可以摔一个心里美大萝卜吃,叫做咬春,取去春困的意思。一举一动,一投足一举手,都那么有讲究有说词,情、趣、美俱收其中。
  (此文为《老北京市井风情画》前言,本报有删节。)
  老北京人过年,腊月三十晚上,都要给孩子们买个灯,点上蜡烛,院里院外游逛。俗话说“亮灯,旺火,欢势孩子”。 盛锡珊 画(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