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血脉亲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07
第4版(副刊)
专栏:

  血脉亲情
  董其中
  1974年,我和妻子带着一个八岁和一个七岁的儿子回南昌家中过春节。那时“文革”尚未结束,但父母和小弟已从插队的农村调回城里,父亲在江西师大任教,住在南昌东郊青山湖畔两间破旧的平房里。我的三个妹妹得知我们第一次全家回来过年,从江西各地赶来。尽管父母和我们当时生活还都比较艰难,南昌的冬天又十分寒冷,但总算全家三代十几口人聚在一起过了个团圆年,感到亲情的温暖。特别是两个小家伙第一次见到了他们的爷爷奶奶和姑姑叔叔,知道小家之外还有一个大家,而爷爷奶奶见到小孙孙,也格外高兴。爷爷每天去食堂买馒头给孩子吃,奶奶为孩子做着风味独特的家乡菜,如米粉肉、豆豉鱼、炖乌鸡等,还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母亲怕我们受冻,点燃起古老的手提火炉以供取暖,而她却在冰冷的水里洗菜,为孩子洗衣,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孩子把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1984年,仍然是我们全家四口回南昌过春节。和上次回家相隔十年,各方面的变化都很大。大儿子正读高中一年级,二儿子将要初中毕业。父亲回到了原先任教的、刚恢复不久的江西教育学院。学院分给他一套四室一厅、一百二十平方米的住房,宽敞多了,父亲又有了自己的书房。正在学画的儿子也有了习画的空间,他们在明亮的新居里画下了鲜活的鳜鱼和武昌鱼。后来父亲把大儿子画的一幅鳜鱼的水彩画装进画框,悬挂在餐厅里。大儿子2月21日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我的春节是在老家度过的,那里出门就是池塘,远望去是绿油油的菜地,一派江南景象。
  “奶奶是我见到的所有老人的缩影,她已七十岁了,可是还那样精神矍铄,每天起得很早为我们做可口的饭菜。在太原家里我们很少吃上鲜鱼,奶奶就每天为我们做几条,我们吃着真香,可奶奶自己不多吃,而让我们多吃。奶奶在家门口空地上种了些蔬菜,还喂养了几只鸡。她勤劳、俭朴、不怕吃苦,真是我们的好奶奶啊!
  “在我们家人离开这田园景色的地方,离开多年才能见一面的奶奶时,我发自内心地大声呼唤一声:‘奶奶’!”
  我是在几年后的一个偶然机会发现儿子的这个日记本的,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则感情真挚的日记,久久不愿放下,不禁滚下了热泪。
  1987年冬,二儿子独自去爷爷身边补习英语,并在那里过春节,返太原时带回他画的爷爷奶奶和叔叔的素描像,我把父母的画像张挂在我的床头。儿子长进了,1988年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这当有爷爷奶奶倾注的心血。
  1997年,我和二儿子回南昌过春节,爷爷奶奶看到孙子已长大成人,前来和他们团聚感到极大欣慰。父母第一次用儿子带回去的手机与外地的亲人通话;吃年夜饭时父亲举杯吟诗一首《读欧阳修浪淘沙词,反其意而用之》:
  大地沐春风,/骨肉情浓。/洪城客舍竹篱中,/飞雪满天梅傲立,/合影留踪。
  谈笑乐无穷,/太匆匆。/今年花胜去年红,/料想明年花更好,/再与儿同。
  大年夜充满欢乐和温馨,儿子用摄像机将这一幕幕的生动情景记录下来。
  去年6月初我去昆明开会,返程经南昌看望耄耋之年的父母。几年不见,父母老态龙钟,我深为长期在外未能照料二老而愧疚。当我回到太原仅五天,就传来父亲去世的噩耗,我悲痛至极,当即赶赴南昌为父治丧,两个儿子分别掏出一千元和三千元让我捎给奶奶。途经北京时,在京工作的二儿子和儿媳到车站送我,儿子擦了擦湿润的眼睛深沉地说:“我们再也见不上爷爷了,明年春节我们去看望奶奶。”
  亲情温暖,亲情可贵,亲情难忘,它像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底传承流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