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草木青青润莽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13
第1版(要闻)
专栏: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五年退耕还牧还林1200万亩!
  先行迈出的这一步,对于中西部贫困地区意味着什么?
  草木青青润莽原
  何加正 刘红星
  我们是元旦假日前一天离开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的。寒风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尽情地吹拂着这片莽原,正是满目枯黄的季节,偶尔有零星的积雪不经意地散布在起伏不平的原野上,马群正专心致志地啃舐着地里的枯草。
  这是一片横亘在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的干旱之地,饥饿、贫困不知折磨了多少代人,似乎再也找不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然而,5年前,一个转折开始了。当地的战略叫做“进一退二还三”,即大规模退耕还牧还林。5年退耕1200万亩。过去大规模开垦种粮总是解决不了的吃饭问题,居然基本解决了。去年,60年未遇的旱魔肆虐了这片本就长年缺水的土地,却没有出现过去常见的饥荒,人民生活安定。
  虽然贫困没有就此离去,但乌盟走出了一条路子,有了一个开端。他们的实践,对于即将实施大开发战略的西部很多地方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生态恶化是贫困的根源。抗争几十年,乌盟终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乌盟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和生存环境的抗争。抗争的目标只有一个:吃饱饭。新中国成立后,有了一种组织起来的力量,政府领导大家满怀希望地寻找着解决温饱之路。
  先是走“水路”:六七十年代,东水西调,西水东调,大搞工程。然而,这条大多数地方走得通的路子,在这里似乎未能奏效。一是穷得本来就缺少投入的资金;二是复杂的地理条件和本就缺少的水资源,使得乌盟人最终不得不放弃执着的努力。接着走过“旱路”,学习一些地方筑梯田,修海绵田。但田修多了,产量很低,仍是吃不饱,只好再修田。草地随之消失了。
  80年代,人们似乎看到了这种恶性循环和挥之不去的饥饿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大念“草木经”,发展畜牧业。然而,以粮为纲,计划经济,加上粮食统购统销,农民只能缺啥种啥,种啥吃啥,退耕成了纸上谈兵。体制使得一些有远见的干部最终也壮志难酬。
  到1994年,全盟森林覆盖率只有6.8%,水土流失风蚀沙化面积达90%,阴山北麓一条300公里长、50公里宽的风蚀沙化带逼得多少人有家难回。全盟11个旗县,有6个是国家贫困旗县、4个是自治区贫困旗县。
  5年前,一批土生土长、了解乌盟、熟悉乌盟的盟领导者大胆作出决策:在全盟实行“进一退二还三”战略。5年粮田面积由2400万亩减到1200万亩,退耕1200万亩。5年过去了,退耕带来的是:5年平均年产粮11亿公斤,而过去47年年平均只产粮6.5亿公斤,粮食生产上了一个大台阶。去年大灾,全盟粮食产量仍达到10.7亿公斤,农民收入增长150元,有效地经受了贫困地区最难抵御的“返贫”考验。
  “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我们抓住了。”盟委书记韩振祥说。
  生态保护要和发展相结合,要在发展中退耕,在退耕中发展,发展是退耕的保障
  汽车顶着凛冽的寒风在一望无际的莽原上向远处的山梁驶去,两旁高低起伏的土地透露着往日耕种的痕迹。但眼下农田已变成大片的草地。
  这里属察右前旗乌拉哈乡,冬日的夕阳下满目枯黄。站在山坡上,虽然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却见不到沙尘。旗长指着远处说:这是一条长50华里、宽5华里的风沙带,过去大风一刮,蔽天遮日,一直刮到北京城,现在已全部退耕改种沙打旺、柠条等灌木和多年生牧草了。
  当年的退耕是艰巨的,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温饱未着的农民不可能饿着肚子承担生态义务,一个地区如果自身不发展,承担生态义务也难以持久。
  乌盟有意无意间走出了一条在发展中恢复生态和在恢复生态中发展的路子,而“两个规律”即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有了结合在一起的可能,则为这条路子的探索和拓展提供了前提。
  乌盟的大战略叫“进一退二还三”,就是建成一亩水旱高标准农田,退下二亩旱坡风蚀沙化地,还林还草还牧。
  首先要“进一”。要让农民退耕,先要解决吃饭问题。种植结构调整是关键一步。过去乌盟农民一直种植红皮小麦和莜麦,由于全盟90%是旱地,80%雨量又集中在六七月之后,“二麦”下种之时正是干旱时节,因而产量总是低而不稳,亩产几十斤。这是乌盟长期贫困和开荒不止的根本原因。反复研究自然规律之后,盟里决定改种能够避开春旱的玉米和“双豆”(土豆和杂豆),同时配以大范围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玉米一下子亩产达到几百上千斤;土豆尤其适宜在乌盟气候条件下生长。种植结构一变,对抗自然变成了顺应自然,多种地少打粮变成了少种地多打粮。
  更重要的还在于市场经济给农民带来了机会。“种什么不一定吃什么,吃什么可以不种什么”使农民有了施展的空间。在憨厚的农民于海军家的院子里,记者看到了羊群和满圈的猪。全家5口人,去年种了7亩玉米,收获3000公斤,全部成了牲口的饲料。
  “吃的哪里来?”记者问。“旁边就有一家加工厂”,于海军手一指:“什么面粉都有,咱还得挑挑呐。”农民通俗地说现在是“羊吃粮,人吃羊”。
  如今,全盟生产的80%的玉米已经用于转化或出售。饲养业迅速发展,1996到1998年,全盟新增大小牲口140万头(只),农民从畜牧业中获得的收入比重由1994年的15%提高到40%,去年又有新的增长。而土豆则成了行销全国的畅销品。全盟因产品流通孕育出一支24万人的流通大军。光贩卖土豆就有5万多人,大小车辆5万多辆,加工点1万多户。第三产业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出现了。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盟里引来了“双汇”等大的加工企业和北京东来顺等大的客户,带起了一批加工点。牛羊屠宰加工能力由20万头扩大到400万头,农畜产品加工增加值已占全部工业的一半,皮、毛、骨、肠等相关产业也逐步兴起。新的加工工业发展了。
  一买一卖,温饱解决了,生态保住了,经济发展了。这就是今天的乌盟。
  正确的决策,加上决心和科学的实施方法,加上市场经济意识是成功的关键
  提起当初实施“进一退二还三”战略遇到的困难,乌盟的领导至今还感叹不已。
  没有得到保障之前,农民不愿意也不敢改变早已习惯了的生产方式。白天,技术人员盖上的地膜,夜里就被农民偷偷撕开了。发展畜牧业更是遇到很多具体而实际的困难。
  是什么使乌盟的领导在没有得到国家投资和外援的情况下下如此决心大规模退耕的呢?400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可不是儿戏。成功的经验又在哪里?
  一篇有限的文字很难把他们的思路和做法全部说出来。然而有一条是不能不说的,这就是对市场经济机遇的把握和利用。
  对贫困地区来说,和其他地方一样,市场经济决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市场经济也在贫困地区的眼前,是实实在在的。
  乌盟人调整产业结构的成功,是因为瞄准了市场。是市场使他们有了施展的空间,使他们发挥了潜力,给他们提供了退耕以后的发展机会。重要的在于领导者是否具备这样一种意识,这样一种知识,这样一种能力。
  再一点,是让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使其在退耕中获得利益而成为生态环境的主动保护者。青年农民李官有很有代表性,他曾经在哲盟开汽车,去年回家承包60亩退耕地种起沙打旺,新盖的暖棚里羊群欢腾。年底他又承包了40亩地,准备更大规模地发展养羊业。
  有了出自农民自身的这种冲动,希望不就在我们眼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