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中关村怎样变成下一个硅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13
第4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本期聚焦

  中关村怎样变成下一个硅谷?
  □李开复
  最近一段时间,中关村的人们最喜欢谈论的一个话题,就是中关村离硅谷有多远?中关村能成为下一个硅谷吗?
  是远是近:结论截然相反
  用现有的事实和数据简单地进行比较,人们似乎已经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
  结论一:中关村成为硅谷为期不远。
  ▲硅谷有两所著名的大学,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大学,中关村有北大和清华;
  ▲硅谷是工程师的乐园,中关村也是工程师的聚集地;
  ▲硅谷有英特尔、惠普等一批美国知名的高科技企业,中关村有联想、方正这样的著名企业;
  ▲硅谷以科技见长,尤其是信息产业,而中关村则是电子一条街。
  结论二:对于中关村,硅谷还是一个遥远的梦。
  ▲硅谷的惠普、英特尔、思科等一批企业的市值,是许多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都无法比拟的,而联想、方正每年的营销收入和纯利润以及市值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硅谷是地地道道的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中关村还是一个政府主导的产业群体;
  ▲硅谷有一整套的研发系统,风险投资自成体系,而中关村还主要是一个信息产品的集散地,一个信息产品的贸易中心、销售中心、市场中心。
  今天,我自认为已经成为中关村大家庭中的一分子。而在一年半前,我也曾经作为硅谷的一员,在硅谷的典型代表苹果公司工作了6年,之后,又在视算公司工作了两年。在两个地点和不同领域的工作经验和感受,使我对于中关村发展这一主题有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追逐市场:不单是技术创新
  硅谷在国人的眼中,首先是其技术优势。其实,硅谷最大的特点并不是它的技术,而是所谓的“硅谷文化”。而这种文化的第一特点是一种追逐市场创新的文化。
  硅谷的创新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而不是纯粹的技术创新。其实,目前有许多十分成功的公司,并不拥有什么很高深的科技,但也被称为创新的成功体,像雅虎。在硅谷,有些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已不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而是市场的问题。市场接受了,技术就得到了承认;市场不接受,再奇妙的技术也一文不值。
  中关村时常有人抱怨,别人那个产品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但却被市场接受,而自己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则只能被较小的市场和特别市场所接受。其实他应该认识到,这时候技术含量高已没有太大的意义。
  因为市场创新的重要,在硅谷,企业必须由能够把握市场的企业家来管理,没有人会认为一个技术家应该持续地管理一个企业。企业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领导人。
  在中关村,这些观念并没有被接受,似乎不强调科技,就是不重视科技。于是,人们做一些盲目的研发,而忽视市场需求。我认为中关村要成为下一个硅谷,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执着追求是第一位的。
  人才与关系:最大的财富
  硅谷公司的财富就是它的人才,硅谷公司的武器则是它的人际网。
  硅谷企业的一大特色是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每个员工都拥有公司的认股权,这在美国大公司内并不多见。像IBM这样的大公司,企业内大多数员工是没有认股权的。
  另外,硅谷的人有一套特殊的价值观。他们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创新和冒险。视算公司的创始人克拉克,在视算取得成功之后,就离开去开创了网景;在网景成功上市之后,他又再度离开并先后创办了另外三家公司。他一生对管理一个事业的兴趣,远远比不上他去开创一个新事业的兴趣;他对个人发财的兴趣,远远比不上他希望对社会创造财富的兴趣;他对管理众多员工的兴趣,远远比不上他希望他所做的一切能够改善人类生活的兴趣。
  最后,这些成功的、冒险的、创业的人都有着庞大的“人际网”,这一点构成了“硅谷文化”的最大特色。硅谷是世界上“跳槽率”最高的地区,其开明的意识、开放的环境、活跃的人才流动使得人们有机会学到更多新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建立起各自广泛的人际网络。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人际网”,使得在硅谷的创业者能够迅速地得到所需要的资金、找到运作方面的合作伙伴及建立一个可信任的及有默契的领导班子。
  风险投资:服务更重要
  中国的风险投资公司最看重的是技术,主要提供的是资金,这与硅谷的作风截然不同。
  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除了提供资金,也提供企业政策咨询,甚至包括从员工持股权到企业管理结构等方面的咨询。风险投资公司还会帮助企业推荐董事及员工(也会要求更换公司的领导队伍),迅速地帮助一个小公司建立起它的领导队伍、行销渠道、市场占有率和它自己的一个人际网。
  硅谷的风险投资专家最重视的是人,其次才是市场。所以,在决定投资一个项目前,他们会考虑这些人的能力、意志、敬业精神、想象力以及个人活动能力。对于他们过去的失败经历,只要人是出色的,那完全可以成为正面的学习经验和教训。同时,被投资者也学习了风险投资的全部过程。当他们取得成功后,也开始做风险投资,形成了一个投资的良性循环。
  从中关村来看,人们更多考虑的是融资,往往只为了得到资金,而不考虑其他因素,经营的人仍是技术家,没有市场的概念,没有急于赚钱的冲动。这种方式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容易导致失败。
  硅谷大学:决不办公司
  硅谷的许多大企业家,都来自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大学。但有一点是不一样的,美国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办公司,硅谷也不例外。
  硅谷的大学鼓励教师和学生创办企业。如果一位教授去创业,他可以停薪留职,企业成功了,他可能就干下去了;创业失败了,他可能还回学校教书。
  而中国的大学则不一样,学校开了许多公司。学校要为企业的职员提供住房、申请职称,要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输送管理人员,要为企业上市申请政府指标,要为企业提供地皮。企业挣钱了,大家都好,学校也能分一些;企业状况不好,学校的官员可要操心了。甚至企业内部和外部发生矛盾,学校的主要官员都要成为法官、调解人或仲裁者。更重要的一点是学校下的企业没有应有的创业心态,成功不会带来财富,失败也不会带来失业。
  在硅谷,如果大学的有些成果由某些教授带了出去,他只须与学校讨论一个合理的价格,或者给学校一些公司的股份。企业发达了,学校可以挣一些钱;企业失败了,与学校毫无关系。
  我认为从长远来看,学校应该专注于教育和培养人才,以及为企业输送人才。
  重复奇迹:必须理解奇迹
  许多海外的人才回国创业,他们本身就在硅谷学习、生活和工作过。北大、清华等一批一流的大学都是有助于中关村发展的先决条件。从另外一个意义上看,中国人不怕风险和创业的精神远远超过日本人。
  我认为中关村可以成为下一个硅谷,而中关村也不必处处模仿硅谷。但是我们必须理解,硅谷是一个奇迹,而且是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想重复奇迹,必须深入理解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如果这点做到了,我们才有自信可以把中关村做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硅谷”。(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