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面对机遇——评述重庆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思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13
第8版(民族大家庭·视点)
专栏:视点

  面对机遇
  ——评述重庆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思路
  本报记者 李维平
  编者按: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
  重庆作为直辖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窗口”和“支点”。本期“视点”刊发评述重庆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文章,意在以小见大,为进一步理解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提供一些参考性思路。
  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喜讯传到重庆后,山城沸腾了。兴奋、激动、希冀、期待、思考……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久久难以平静。
  重庆,历史又给了一次机遇
  新中国成立后重庆曾经有过几次发展机遇:三线建设,计划单列的经济体制改革试点,长江开发,三峡移民,设立直辖市等等。正因为利用了这些机遇,重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基础。
  据有关部门统计,重庆市的GDP在西部十省区市中排第三位,人均GDP名列第二。尽管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大,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加较快,从业人员比重已位居西部第一。重庆利用外资直接投资额近些年一直名列西部前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列西部第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列西部第五。去年在上海召开的《财富》论坛在对中国投资环境评估时,将重庆列在上海、北京和深圳之后的第四位,这也充分说明了重庆的分量。
  从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关注西部大开发也可看出重庆的位置。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当年部署实施了“三线”建设,重庆就是“三线”的一个中心。如果没有当初的“三线”建设,就不会有重庆今天的发展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两个大局”的发展思路。东部沿海地区首先发展起来,到一定时候东部支援西部,把西部开发纳入议事日程。两个都是大局,全国都要服从这两个大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现在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符合国情,意义重大。
  不管外界如何看好重庆,重庆人对自己毕竟心中有底。人们不难发现,与这座古老山城相伴的是相对发达的城市经济与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的局面。据统计比较,重庆单列市时拥有1500万人口,设立直辖市后拥有3060万人口,列西部第五位。土地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列西部第九位。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仅列西部四、五位。重庆人民对中央决定实施西部整体大开发的战略极其重视,已列为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许多人认为,抓住世纪更迭、千年交替的历史机遇,是重庆人民肩负的责任。
  开发,热浪中的“冷”思考
  中国的西部是块宝地,也是一片穷地。
  重庆市市长包叙定分析道:中央在西部设立直辖市就是为西部开发作好了战略铺垫,现在是全面启动的时候了,关键是重庆的路怎么走,把握什么原则,朝什么方向走,这需要冷静、认真地研究分析。
  重庆市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在年底召开的市经济工作会上紧急动员之后,又迅速作出部署。同时,有关研究机构、各大专院校针对重庆如何参与西部开发,担当什么角色,选择什么样的突破口等立即投入力量着手研究。当地媒体也迅速展开讨论。重庆如何参与西部开发的话题,在全市各方面尤其是在近日召开的人大、政协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重庆大学雷亨顺教授认为,中国东西部有五大势差,从地理上看,西高东低;自然资源上看,西多东少;人口分布上看,西疏东密;经济上看,西贫东富;科技教育上看,西弱东强。这就是说,客观存在的要素,西部处于高位势;主观营造的要素,东部处于高位势。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应当从总体上利用客观存在的高位势,提升主观营造的低位势以求发展,才能取得成效。
  许多人认为,重庆应按照江泽民同志“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要求,使重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轴心区,成为大支点,起到支撑作用、窗口作用、示范作用和纽带作用。民盟重庆市委副主委陈万志认为:应重新审视西部及重庆的战略优势,也要正视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给西部带头的不利条件:一、供求失衡形势使资源优势难以发挥;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要使西部资源开发和农林牧及后续加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三、高耗能产业逐步向西转移的战略设想需要重新评价和修正。不利条件明显累积,战略优势严重受限,是西部开发面临的严峻挑战。
  鉴于此,不少专家认为江泽民同志指出开发西部要有新思路,是很有针对性的。他们认为要用新的思路思考西部发展战略,全面反思(自然)资源导向型战略,树立大资源的概念,即除物质资源和资金等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外,还要包括制度、人才、信息、管理等日益重要的资源。从大资源的角度,寻求重庆的比较优势,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后发优势战略、特色战略和市场导向战略。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看,西部主要借鉴的还是怎样发挥人的创造性和制度的创新。我们已经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人的创造性,而人的创造性与一个制度提供给他的自由空间是相关的。对于“新经济”来说,有三个方面的自由:信息更自由的流动、知识更自由的流动、人更自由的流动,三个加在一起便构成资本更自由的流动。有研究表明,体制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高出10多个百分点,西部加快开放开发无疑应多从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入手。
  去年8月市委市政府召集各类专家、职能部门领导专题研究讨论外,还为国家“十五”规划贡献了部分有关西部开发的思路。重庆除了从区位、市场、产业、科教、开放等6个方面分析了优势和劣势外,还着重从战略思路和战略措施上进行了研究,提出“创新、跨越、特色”六字战略指导方针。重点在提高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辐射能力这三大能力以及加快推进四大进程:市场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和信息化进程。应该说从重庆市着手部署的一系列研讨活动和项目启动情况看,重庆市这种热中有冷、理智清醒的姿态,对避免在西部开发中少走弯路是十分有益的。
  联动,西部开发的特色之路
  有专家分析,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条件与过去完全不同了。在新的体制背景下,西部大开发所需资金的获得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西部曾安排过许多建设项目。在当时的经济体制下,采取中央投资、项目嵌入的方式。现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西部大开发,尽管中央财政会加大投入,但更主要的是依靠社会投资,包括区外、域外的投资,这些投资是按市场经济原则流动和配置的,目的是追求较高的投资回报,让别人白给或“做贡献”是不现实的。
  西部开发是国家发展的大局,因而需要各个地方,各个方面协调行动,联手作战。地方既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又要服从和服务于战略全局。不少人认为,西部大开发中只有积极参与之说,没有主次排列之分。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历史大戏中,如果有谁认为自己是配角,是绿叶衬红花,走走过场、跑跑龙套,势必影响整个大戏的最佳效果,不但不能赶上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东部地区,连毗邻的西部省区也难比肩协作。
  专家学者还提出,西部开发是全国的大局,必须有全局观念。据报载,陕西省拟将筹措巨资,打通川陕屏障秦岭,让昔日蜀道难变成坦途,这显然不光是利己之事。前不久,重庆市委决定,要站在全局高度,提倡大团结、大协作。作为西部与东中部联系的窗口,重庆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发展,还要做好与其他省区的协作,搞好为其他省区的服务,在协作与服务中壮大自己。具体说,在国家对西部进行整体规划时,不能见项目就上,而要认真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自己干的坚决干好,能合作的要鼎力合作。通过协作与服务,解决好西部开发中可能出现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与西部各省区共同构筑可持续发展的西部大经济圈。据了解,重庆已推出一批重大规划项目,与西部各省区在生态环保、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农产品资源开发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只要是对整个西部发展带动大的项目,无论对重庆的利益大小,都坚决参与和支持。
  先机,把握当前立足自身
  重庆市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机会在哪里,突破口选在哪里?市委、市政府认为,尽管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实施西部开发的具体工作,但要把握好参与西部开发的主动权还在自己,必须立足当前,立足实际,不等不靠,积极推进。为此,重庆市围绕三方面展开工作。一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动员全市人民积极行动起来,为积极参与西部开发做好思想发动和精神准备。二是理清思路,搞好调查研究工作。除由市计委牵头做好参与西部开发的前期研究准备工作之外,市里已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亲自挂帅的日常工作机构,并决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对外贸易部和中国社科院于今年6月在重庆联合举办《首届中国西部开发国际研讨会》。为做好国际研讨会的前期准备工作,2月下旬或3月上旬将率先召开重庆市西部开发战略研讨会,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明确工作重点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组织人员到西部相关省区考察学习,共同探讨区域联合开发的可行方案。经多方努力,重庆市已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订了一系列项目合作协议。三是把此项工作与国家“十五”规划和重庆市“十五”规划相结合,把参与西部开发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在最近召开的市一届四次人代会上,包叙定市长的工作报告已提出了投资2400亿元建设107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实际上已吹响重庆市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号角。(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