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全面建设的模范——记总参陆军导弹学院反坦克导弹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1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全面建设的模范
  ——记总参陆军导弹学院反坦克导弹连
  新华社记者 马晓春 贾永 本报记者 李成华
  总参廊坊陆军导弹学院教练团反坦克导弹连,是我军第一个反坦克导弹连,也是唯一参加过实战并用国产导弹击毁敌坦克的导弹分队。近年来,他们依靠支部带连队、科技兴连队、士兵建连队,把连队建成了一个支部堡垒作用强、干部党员模范作用好、部队战斗作风硬、官兵团结友爱的坚强集体和培养“四有”革命军人的熔炉。
  总参谋部日前发布命令,授予这个连队“全面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
  追求高标准样样求第一
  野外实弹射击场上,一群身着迷彩服的士兵静静地卧伏在寒风中,导弹发射架上3枚墨绿色的“红箭”反坦克导弹昂首挺胸,严阵以待,指向数千米外的白色靶标。
  “反坦克导弹分队出击!”指挥员一声令下,打破了荒野中的寂静。导弹发射操作人员如离弦之箭,迅速扑向战位。不一会,一枚“红箭”拖着鲜红的火舌腾空而起,划过一条弧线,直接贯穿靶标的“心脏”。紧接着,另外两枚导弹依次从同一个弹孔中穿过,发射场上顿时掌声雷动……
  这是记者目击导弹连的一次实弹射击。
  这是一个年轻的连队。导弹连组建于1978年。连队的历史虽然不长,可是荣誉室里却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锦旗和奖状。人们称赞说:这是他们加强全面建设的一个缩影。
  22年来,导弹连在各种竞赛中夺了多少个第一,官兵们已记不清了。不过要说起曾经走过的“麦城”,大家记忆犹新。一次,团里举行轻武器射击比赛,导弹连仅以一环之差屈居第二。就为了这落后的一环,连队主官和战士们来到荣誉室面壁思过:战场上没有第二,不拿第一就是失败。荣誉只能证明过去,不努力就会退步。许多战士含着眼泪发誓要夺回第一。经过刻苦训练,在第二次的轻武器射击中,导弹连以全优的成绩夺得第一名。
  追求高标准,样样求第一,已经成为导弹连每一个官兵心中的目标。担负训练保障、教学示范和反坦克导弹科研试验等任务的导弹连,组建以来坚持高标准、坚持全面建设,实现全面过硬,成为部队基层建设的一面旗帜。他们不仅谱写了第一个参加实战、第一个进行水面射击、第一个制定训练大纲和考核标准等全军反坦克导弹史上的12项第一的辉煌篇章,而且导弹实弹射击命中率连续5年达100%,创造了反坦克导弹射击史上的奇迹。连队曾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8次,18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科技攀高峰苦练成精兵
  导弹属高科技武器,导弹连是高技术分队。战士们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导弹射手李彬,参加了连队开办的文化补习班,3年里啃完了《电气原理》、《导弹射击学》等12门专业教材,成了名副其实的“导弹通”。如今,他已发射反坦克导弹16枚,命中率达100%,被战友们誉为“反坦克导弹多面手”。
  在导弹连,享有“导弹神医”、“导弹神射手”、“火炮专家”等美誉的士兵不胜枚举。学院领导告诉记者,导弹连从干部到战士,人人都能驾驭两种以上的装备,无论什么地域、什么环境,导弹连支起架子就能打,且确保命中率百分之百。
  精兵来自苦练。为了高质量完成示范动作,射手在立体模拟器上练习手眼配合能力,常常一练就是几个小时,许多人练得两眼发肿,手指磨出了老茧。苦练出真功。某型号导弹架设动作按大纲要求1分30秒为满分,连队战士平均只需55秒。
  连队官兵们懂得:只有瞄准战场,才能把兵练“实”。他们结合训练实际不断探索新训法、新战法。士官刘马军结合多年射击经验,对导弹射击教程上的“静态重合法”进行了改进,总结出了更加贴近实战的“动态重合法”,经过上千次的模拟训练和试验,这种方法在实弹射击中成功运用,打出了6发6中、发发命中靶心的好成绩。近年来,连队还在学院专家指导下开展了反坦克导弹过水射击、俯仰角射击、核化条件下射击等多项试验,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依据他们的训练成果编写的《训练大纲》,已颁布全军施行。
  针对导弹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导弹连坚持把科技练兵作为提高战斗力的根本途径。他们开展“我为科技练兵献一计”活动,近年来共有23条建议被连队运用于科技练兵实践。他们还依托院校科技优势开展训法研究,首创了“应急训练法”、“极限训练法”、“心理素质训练法”、“抗干扰训练法”等射手训练新方法,全部被部队推广。
  作风过得硬形象是生命
  “作风代表形象,形象就是生命。”导弹连的官兵清醒地认识到,好的作风是搞好连队全面建设的保证。作风硬才能士气高,士气高才有战斗力。为此,他们从说话、走路、报告练起,严格行为规范,严格作风养成。一次学院组织外出执行任务,在返回的路上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导弹连的战士踏着积水,喊着口号,依然步伐整齐地在雨中行进,赢得了路人赞许的目光。
  有一年冬天,连队部分官兵奉命去北部边疆进行导弹寒区射击试验,并担负后勤物资的押运任务。列车兼程几个昼夜,驶过齐齐哈尔后,车厢内气温骤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官兵们饥肠辘辘,冻得全身发抖,虽然他们押运物品里就有酒和肉等食品,但却无一人动用。他们啃方便面充饥,靠不断运动战胜严寒,顺利到达目的地,圆满完成任务。
  由于导弹连官兵军事素质和作风过硬,地方大学每年点名要他们负责大学生的军训。去年9月,战士们再次来到华北航天学院帮助学生军训。一天,战士李小龙在组织学生军训时,突然发现一名学生将要晕倒,他迅速扑在水泥地上,虽然擦伤了自己的胳膊,却保护了学生。战士们这种过硬的作风,深深感染着莘莘学子。军训结束时,学生们流着热泪,拉着战士们的手依依不舍。
  导弹连是个“家”,在这个家里,官兵们团结友爱,每个人都能健康地成长。在这个编制只有几十人的连队里,先后有25名战士荣立三等功,9名战士直接提干,37名战士考入军校,34名战士转为志愿兵,214名战士加入中国共产党,66名战士被评为优秀士兵。
  “过硬的连队过硬的兵,过硬的思想红彤彤,过硬的导弹长了眼,过硬的刺刀血染红……过硬的连队英雄多,过硬的战士样样通”,这是导弹连官兵最爱唱的歌,也是导弹连全面建设的真实写照。
  压题照片为 王鹏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