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春运是包袱还是财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14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头条竞赛

  春运是包袱还是财富
  本报记者 白天亮
  “春节”是我国假期最长、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每到这时,外出的游子们纷纷回乡与家人共度佳节。民工流、学生流,再加上节假日旅游客流和探亲流,春运就成了春节前后一道分外抢眼的风景线。
  今年的春运从1月21日开始到2月29日结束,共40天。据铁路部门估算,春运期间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3亿人次,同比增加600多万人次,增长约5%。客流总量、高峰持续时间都将创历史纪录。
  一年一度蜂拥而至的人潮,对于又要忙碌40天的铁路运输企业而言,意味着什么?
  春运曾经愁死人
  春运对于很多铁路运输企业曾经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说负担,首先是一个“累”字。别人回家过年,轻松自在,铁路上的职工却要加班加点地大干40天,比平时的工作量要大,比平时的工作时间也要长,紧张的时候,在站上一呆一个多星期回不了家。
  说负担,还有一个“乱”字。一到高峰期,运力跟不上运量,急着想进站的人挤倒了栏杆,从车门上不了车的人就从车窗往里爬,车上站上都挤满了人,有时连厕所里都要站三四个。一趟春运下来,铁路设备都要大修一回,仅车辆破坏一项,每年的损失就可能达到七八千万元。一位铁路职工回忆,90年代初他到一个站上帮忙,春运高峰期,进站的人挤破了车站的玻璃、挤坏了门,于是站上给每个人发根棍子,任务就是敲打着挤满火车站的旅客排好队。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春运忙主要是为了完成任务,与企业的效益关系不大。据了解,铁路很长一段时间强调公益性,不过多谈利润,票价多年不变,很少根据需求量进行浮动,春运不怎么赚钱,即使赚了钱,赚多少,也与铁路职工的利益上没有直接联系。
  忙40天,累40天,这40天的春运还不赚钱。所以,不少铁路运输企业面对春运期间滚滚而来的人潮,感到愁死人、烦死人,想尽办法“分流撵人”。不少路局采用过这样的做法,旅客源源不断,车上站上都不欢迎,于是组织已经买票、准备进站的人排长队,大冷天一圈一圈绕着车站走,形成一个有序的队列。另外再组织自己的职工专门去劝说想来买票的人改乘其他交通工具,或者错过高峰期。铁路上的人常说,过去铁路最怕春运,别人过节,铁路却是在战战兢兢、人困马乏地“过关”。春运,真是一个沉重的大包袱。
  原来是个“金娃娃”
  1994年,铁路出现亏损,一亏就连亏了5年。亏损了,日子不好过,铁路企业开始思考从哪里寻找出路。
  过去,货运支撑了很大一块市场,现在货运萎缩,客运就显出它的重要性。而春运虽然只有短短40天,但客流集中,既有市场潜力很大,如果打好这一仗,全年的亏损增收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交通运输业出现了竞争的格局,高速公路、民航等飞速发展,铁路在运输市场上的份额逐年减少,一年中再也找不出像春运时期这样人们抢着坐火车的时段了,送上门来的生意,为何不紧紧抓牢呢?一些铁路企业变“分流”为“引流”,利用春运这个绝好的商机创造财富。春运,这个一度是让人烦的大包袱开始被另眼相看。
  为保证运力跟得上运量,铁路部门在硬件上狠下功夫。过去增开临客,车辆调不过来就开棚子车,门一打开上一车人,车上连座位都没有。现在则一律取消这种方式,想方设法调集车辆,对增开的临客确保用车数量兑现,在春运前集中检修车辆,调整机车和列车乘务人员,保证面对大批的旅客能够安全有序发送。
  在保证既有客流的同时,铁路企业还主动创造客流。针对部分地区民工流量大、流向集中的情况,各铁路局在一些小县城开出了民工专列,1999年四川就有三四个县城开出了这样的专列。襄樊铁路分局管内襄樊火电厂、棉纺厂、轴承厂三大企业都是从外地迁来,数千名职工由于春运期间票难买,大部分留在当地过年。襄樊局在1999年专门为这些企业开行了至焦作、汉口的“企业专列”,增运旅客3000多人。
  利用春运抢市场的效果是惊人的。以地处中原的郑州铁路局为例,由于企业上上下下想方设法“引流开车”,1999年春运期间开行临客2467列,客运总收入达5.9亿元,比上一年超收1.8个亿,创历史最高纪录,相对于该局全年125亿元的客货总收入特别是全年增加的8.46亿元的运输收入,春运这40天真是抱了一个“金娃娃”。郑铁的人说,从前听见“春运”两个字就犯愁,现在才发现春运真是个赚钱的好机会,一到春运就早早准备,撑开了钱袋等着白花花的银子往里滚。
  市场成了指挥棒
  从包袱到财富,铁路职工甚至变得更忙更累,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种转变的呢?在2000年春运大幕拉开的时候,记者采访了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张福纯。
  张福纯介绍说,从1994年开始连续5年的亏损给铁路部门很大的压力,扭亏要靠开发市场,市场在何处?在货源、在旅客。面对近年交通运输市场被分割、货运量日益减少的严峻形势,铁路行业逐步建立起经济效益和企业利益、职工收入挂钩的管理考核机制,迫使铁路企业对自己的经营方向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质量效益型转变。机制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观念的转变。
  1999年铁道部与各铁路局签订了资产经营责任书,明确了铁路局市场主体地位,实行经济效益与企业领导人职位、收益及职工收入相联系。铁道部承诺,一年内不扭亏,部党组成员集体辞职,各铁路局实现不了部定目标,局长书记一起免职。路局与分局、分局与站段、站段与车间、车间与班组、班组与职工层层签订责任书,上上下下都感到了压力,也有了开拓市场的动力。
  春运是一个巩固和抢回既有市场的黄金时期。过去利益关系不明确,春运期间旅客多、风险大,收益并不大,而旅客少、风险小,收益未必就小,春运自然成了包袱。当铁路行业真正建立起与企业、与个人利益关系密切的机制时,市场就成了指挥棒,就成了企业的效益、职工的收入,吸引的客流多了,企业和个人的收益都相应增加,包袱自然变成了财富。
  1999年末,铁路全行业实现扭亏为盈,2000年是巩固和扩大这一成果的关键一年。铁道部副部长刘志军在春运前四天的一次讲话中说:“春运是今年增运增收的第一个增长点,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争取最好的经济效益。”看来,铁路部门真是憋足了劲,要利用春运来个“开门红”了。
  春运第一天。新华社记者 壮锦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