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新总裁人选之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19
第3版(国际)
专栏:综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新总裁人选之争
  本报记者 吴绮敏
  2月14日,是康德苏结束其长达13年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职务的日子,但他的继任者尚无定论。按照有关说法,IMF不会中断日常工作,副总裁费希尔代掌全局。
  自去年末康德苏宣布辞职以来,新总裁人选之争旋即拉开帷幕。有关势力集团纷纷提出自己中意的参考人选,其中包括德国财政部国务秘书科赫—魏泽尔、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国际清算银行行长安德鲁·克罗凯特、波兰财政部长莱斯泽克·鲍彻罗维奇、捷克众议长克劳斯、日本前财政官员榊原英资,等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一般是在协商中产生,不举行正式投票。历史上早已形成的默契是:美国人占据世界银行行长职位,IMF总裁则由欧洲人担任,康德苏此前就曾是法国财政部长,欧洲人对他空出的位置自然不会轻易放弃;美国方面则从一开始就默许由欧洲人继续掌印,只是要求一定要推选出一位“强有力的重量级”人物。虽然一些亚洲国家支持日本的人选榊原英资,以期加强亚洲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决策层增大发言权,但成功的可能性很小,日本人自己也认为他获胜希望渺茫。
  今年1月,在东京举行的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IMF总裁的人选之争已初见端倪。德国力推财政部国务秘书科赫—魏泽尔。虽然他曾在世界银行任职20多年,而且去年担任财政部国务秘书后,在修复前财长拉方丹在利率和货币市场上措施不当造成的损失方面表现不俗,但美国人对他的能力一直颇多微词,法国人亦未表示积极回应。美国和法国方面的评价是,科赫—魏泽尔缺少担当此任所具有的金融知识、管理技能和政治素质。美国人还强调,科赫—魏泽尔无力对IMF施行彻底改革。
  1月底至2月初,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上,西方主要大国的财政金融要人再次碰头,IMF新总裁人选之争出现戏剧性的变化。人们惊异地发现,冒出来一个令美国人颇为中意的人选——捷克前总理、现任众议长克劳斯。克劳斯长期以来一直是IMF的批评者,主张从根本上改革这个国际金融机构,这一点正与美国人的主张不谋而合。克劳斯曾指出,“IMF对中东欧转型经济采取的政策完全是错误的”。
  有分析指出,如果美国财长萨默斯正式提名克劳斯担任IMF新总裁,则必然会激怒德国人,因为德国总理施罗德甚至已将自己的声望赌押在科赫—魏泽尔身上。况且,德国人不欢迎克劳斯,因为他批评德国社会福利体系代价高昂。德国官员指出,克劳斯1992年至1997年担任捷克政府总理时,曾给国家带来很多麻烦,他对捷克银行系统出现大量坏账等问题负有责任。
  施罗德总理为科赫—魏泽尔出任新职颇下功夫。1月底,他打电话给美国总统克林顿,希望他能对萨默斯施压,并保证华盛顿方面支持德国的人选。施罗德还威胁说,德国将否决其他任何提名。科赫—魏泽尔则自称有足够的能力胜任IMF总裁一职。
  法国人迟迟不作表态也别有隐情。有报道说,法国人过去把持IMF的头把交椅已有近30年历史。如今则静观“鹬蚌相争”,寻“渔翁得利”之机。直到2月14日在欧盟外长会议上,法国才勉强为科赫—魏泽尔打开绿灯。
  现在,银行界希望美国能够作出让步。尽管华盛顿方面不喜欢科赫—魏泽尔的主张,但这种争执拖延下去未必是件好事。正如一位美国银行家所说,“现在人们的兴趣在于发现一个可能的继任者,即使他不能让人完全喜欢。”
  国际非政府组织最近公开表示,IMF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其180多个成员都应有权提出候选人,应该有公平的竞争机会。由此可见,其他不少国家对只能由欧美人来充当IMF掌门人的现实已流露出不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