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常青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19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

  常青树
  马烽
  不久前,我的朋友高莽打来长途电话,告诉这样一个信息:新千年2月11日是俄罗斯汉学家阿历克谢·彼得罗维奇·罗加乔夫百岁诞辰,届时中俄友协打算举行一次纪念活动。
  这位汉学家的名字太长,我一时想不起来什么时候和他打过交道。高莽说他的中文名字叫罗高寿。这一说,我猛然醒悟过来了。这位汉学家,我虽然没有见过面,中文名字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中国作协外委会转给我两本精装俄文版的《吕梁英雄传》,说这是苏联汉学家罗高寿翻译的。这本书是我和西戎合写的一部长篇通俗小说。内容写的是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民兵与日寇斗争的故事。抗日战争后期开始在根据地的一份通俗报纸上连载,直到日本投降以后一年才连载完毕。1949年编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正式出版发行,而1951年罗高寿就译成俄文出版了。这是我们的作品第一次走出国门,无疑是一大鼓励。遗憾的是我对他一无所知。不久之后,访苏归来的田间、康濯告诉我,他们见过这位汉学家,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抗日战争前就数次来过中国,走访过许多城市和乡村,先后在中国待过十多年。他曾把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译成俄文。这是一位年过半百、热情洋溢的老人。对中国人民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按照中国文艺界的习惯,对自己所敬仰的德高望重的老者,一般均尊称为“某老”,如称郭沫若为郭老,称巴金为巴老。我觉得对罗高寿也应称为罗老。有一次我在北京见到来访的一位苏联翻译家贾托夫。他和我年岁相仿,曾翻译过我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我和他谈起罗高寿来,他竖起大拇指说:“在我国汉学家中,他是这!”他还说:能把中国的《西游记》译成俄文,对两国的文学没有深厚修养的人是很难办到的,
  我曾两次访问过苏联,希望能够见见罗老,两次都未能如愿以偿。一次是1958年,我随中国人民代表团参加十月革命节四十一周年庆典。那是一个大代表团,参观日程安排得很紧,大都是到外地参观走访,我拜见罗老的愿望未能实现;第二次是1986年,我是以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团访苏的,在商讨访问日程时,我提出我个人想拜访罗老。过了一天,接待单位告我说这位老汉学家几年前已经与世长辞了,享年八十有余。对此,我感到沉痛和惋惜。
  这些年,每逢我整理书籍,翻出那本珍藏的俄文版《吕梁英雄传》来,不由得就想到了未能见面的罗老。我曾收到过匈、波、罗、日等国的一些译本。据说有的是根据中文本直接翻译的,有的则是根据罗老的译本转译的。这更增加了我对罗老的感激之情。特别是在《中国之友》月刊上,读到高莽同志介绍罗老的一篇文章,对罗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不仅翻译过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还翻译过鲁迅、老舍、草明等老一辈作家的著作。他在向俄罗斯人民介绍中国文学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充分显示出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浓厚情感。他的历史功绩,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罗老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永远活在中俄人民心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