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冈崎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19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

  冈崎先生
  江东
  读过鲁迅先生小说的人,都会对他笔下一丝不苟的藤野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中国,在北京大学日语专业的学生心中,也有一位酷似“藤野先生”的老师。他,就是刚刚走完了九十年人生之旅的冈崎兼吉先生。
  1953年春,冈崎先生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批外国专家应邀来到北京大学。尽管那时他和中国老师一样仅拿几十元工资,但他毅然登上了东语系的讲坛。我还清晰地记得:那年冬天,我们十几名学生坐在一间冰冷的平房教室,冈崎先生身穿一件蓝布棉袄,夹着一沓教材走进来。乍一看,他和中国老师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身材短小而精干,眉毛浓黑而粗重。他把教材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讲台,深深地鞠了一躬,说:“早上好。”接着,便打开教材,有声有色地讲起课来,毫不介意教室的寒冷。
  冈崎先生的治学态度极为严谨。在中日尚未建交的五六十年代,日语教材极其缺乏。于是,他就日以继夜地编写日语教材,甚至亲自绘制了中国和日本的地图。他留下了几十本用工整的字体写成的教材和教学笔记。至今,当北大日语教研室的年轻教师在教学上发生争论时,都要翻看冈崎先生编写的教材,从中找出答案。
  冈崎先生教学极为认真,像严父一样培养着每个学生。课上,他对学生的每一个错误都会直言不讳地指出来。课后,他还常常熬夜给学生批改作业,用红笔一丝不苟地把每个错误都画出来。至今我还记得发回作业本的情景。当我打开刚刚发回的作业本,看到上面布满密密麻麻的红色蝇头小字,脸立即变成绯红一片。再扫一眼周围的同学的作业本,也是被红笔改得“一片红”。于是,我的心镇定下来,仔细地读着红笔的字迹。那红字像一把锐利的小刀,一一挖出了我的词汇、语法的错误,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我再抬头望望冈崎先生的脸,发现他的眼角充溢着疲惫的血丝。不难想象,为了我们这十几本作业,冈崎先生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霎时间,我的心充满了感激之情。
  冈崎先生深深地热爱着中国,他的大半生都是在中国度过的。“文革”期间,他受到冷落和排斥,曾一度被迫回到日本,但仍坚持日中友好,维护中国的荣誉。记得我1978年到日本进修时曾去看望先生。在简朴的住所里,他久久地握着我的手,像是见了久别重逢的亲人。他眼眶里含着激动的泪花,说:“我多么想再踏上中国的土地,再回到北大的校园,再站在东语系的讲坛!”我也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相信会有这一天。”
  八十年代初,冈崎先生又被北大从日本请回,他又承担起培养年轻教师的重任。直到他年近八旬,才不得不从教学第一线退下来,但他仍无时无刻不在继续关心着北大,关心着日语专业的学生。1998年5月4日,北大校园鲜花盛开,人潮涌动,历届学生都重返北大庆祝母校的百年华诞。上百名日语专业的毕业生聚集在外文楼前的草坪上。他们,有的成了教授,有的成了学者,有的成了翻译家……这时,我突然看到冈崎先生坐着轮椅缓缓向大家移来。他的浓眉下依然闪烁着慈祥的微笑,只是额头和眼角的纹路更深更密,像是一尊久经风雨的石雕。我们立即向轮椅涌上去,争相与冈崎先生握手。然后把冈崎先生拥在正中间,和他留下了最后一张珍贵的照片。
  1999年5月3日是冈崎先生九十岁大寿。从4月开始,海内外的学生们便开始联络,准备为先生作寿。4月30日我特意和冈崎先生通了电话。我说:“东语系的师生都很惦念您,想给您祝寿。大家写了九十个寿字,预订了蛋糕,还想请您吃周总理最爱吃的狮子头。”从电话里传来了冈崎先生颤抖的声音:“谢——谢——大家,祝愿北大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
  但是,4月31日却传来了冈崎先生长逝的噩耗。寿宴变成了追忆会,冈崎先生教过的十几名历届毕业生仍然不约而同地围坐在一起。虽然正中的位置上空无人坐,但我仿佛看到了冈崎先生短小精干的身影,听到了他严格而亲切的谆谆教诲,看到了他浓眉下慈祥的微笑。在座的每个人都在用深情诉说着冈崎先生高尚的人品和兢兢业业的教学精神,诉说着他留给每个学生的点点滴滴……我望着那把空着的椅子,轻轻地说:冈崎先生,您依然活在北大学生的心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