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大师如山 民乐似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19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

  大师如山 民乐似水
  洪承志
  1月7日,联通公司搞了一台别致的音乐招待会,由上海民族乐团演出,诚如东道主表示的,这是给宾客们提供高品位的享受。
  由于地方条件的关系,我们这里音乐会十分少。民乐更少欣赏。其实,我们多么需要音乐。因文明修养而高贵的心灵需要音乐来保持;普通的心灵需要音乐来提升;灰暗粗糙的心灵需要音乐来熨帖。我们更需要民乐。民乐是我们自己的水土上生成的,作为精神食粮,它更养胃和中。民乐是国画,西乐是油画;民乐是具体的,随物赋形,如象形字,西乐是抽象的,有不少是毕加索的画;民乐中有江南丝竹、燕赵之声,多取之自然,西乐中虽有蓝色的多瑙河,但更多的是摩天大厦,凯旋之门,似已不属原始。民乐似水,西乐如火。民乐是女人之手,直接触摸中国人的生活经验,西乐是男子手持器械,敲击心灵之鼓。民族乐器用竹,用鬃,用蛇皮;西洋乐器用大块的木材,用炼钢炉中炼出的钢铁。然而,乐之为乐,毕竟是发自心灵、作用于心灵的东西,因而本质上还是相通的。你看,用我们的乐器可以把雷电波尔卡演奏得有如交响,一片轰鸣,钢琴和小提琴照样能发出黄河的咆哮之声和梁祝的如泣如诉。都可以是黄钟大吕,都可以有月色如水。
  这台晚会的焦点是闵惠芬的二胡演奏。
  在长久的翘首等待之后,在人们期盼的目光中,闵惠芬出场了。看到她的形象之后,我一下子想到“音乐之母”几个字,无论别人同意不同意,我觉得一个与病魔顽强斗争、一生苦苦追求、并且站在了民族音乐艺术的峰巅之上的女性有资格获得这样的称呼。与舞台上的那些年轻女性相比,她显然已经青春不再。自然,她的身体也有着她那个年龄女性所常有的偏于肥胖。她的面庞也是这样,有些肥胖,但是,是美的——在我看来,她雍容、慈祥、热烈而又宁静,是大师的形象。她的眉骨略显凸出,在她的面容上,隐隐记录着与病痛、与命运抗争的苦难与顽强的痕迹——我相信我的“面相分析”不会错。
  将开始的是《江河水》。大师坐了下来。双目似闭,一阵较长时间的凝神敛息,有如石佛。抬臂,拉弓,起奏,悲凉的旋律朴素而又优美,准确而又生动地在她的腕间流出。
  她演奏的动作幅度不大,当然没有一点夸张,表情除了自始至终看似闭目一样的专注之外,同样没有什么激烈的表现,总之,无论琴声多么激越,但她从形体到表情,基本是稳重内控的,这,非常符合我理解和想象中的有深刻传统理念的大师的形象:太过露于形色的表情,可能是浅薄;幅度过大的动作,会损失复杂中庸的艺术表达。就如一个指挥全局的大将军,他可以调动千军万马,排兵布阵,任凭战场上金戈铁马,刀剑翻飞,而主帅却稳如泰山,指挥若定。所谓大将风度,此之谓也。如果狂躁不安,心形俱动,绝非大将之辈,乃前沿小卒阵地伍长一流耳。
  她腕间流出的音韵非常干净、素朴,没有一点浮华、装饰,这是人生的洗尽铅华,文化的返朴归真,艺术的炉火纯青。散场时老友说,她的技术已不是很好,我默然无语。也许,技艺、技巧之类的东西她是不那么多了,做不到了,可是,要知道,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凡为学者,初为无技,进则用技,再上层楼呢,大有若无,在无技少技之中,有大技大巧存焉。因而大师的本质,追求的是主旋律的简洁优美呵,这才是数学、物理,书画、诗歌,一切科学,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呵。
  一些盐城人有中途鼓掌的习惯,但在大师表演的这个完整的艺术作品面前,没有人能够謦欬一声。当演示最后一个音符的时候,人们还沉浸在旋律的河流里,而大师手臂的运行已停止。余音回荡,余音消逝了,剧场里似乎出现了一段静默。倏然,发自广大观众内心的、欢赞的掌声热烈响起,响起,就那么鼓掌下去。刚刚似乎要停歇下来,接下来的却是更热烈的掌声。
  大师端坐如山,似又回到开始的屏息敛目。随着风起云涌般的掌声,大师站了起来,频频地颔首致意。人们欢赞她的艺术,她感激人们的认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