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包子的优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19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多味斋

  包子的优势
  杨湛山
  “多味斋”发表的《饺子的魅力》,使我想出了包子的优势。但这绝无贬低饺子之意,而是为饺子找来了一个亲密的伙伴,让世人了解中华饮食文化是何等丰富多彩。
  包子的历史尚待考究,只能从故乡鲁北乡俗中寻找饮食记忆。说起吃包子来,就回到童年的梦境,甜丝丝的,美滋滋的。因为当时吃包子一年只有几次,即大年初二,正月十五,八月十五,除此之外,还有个小孩出生十二日,选择这几个日子吃包子各有讲究,无非都是图个吉利,寄托向往。所以吃完了正月十五的包子以后,我就惘然地向母亲发问,赶多咱再过十五啊?
  这是六十年以前的境遇,当代人无法理解。因为现在吃包子已成为家常便饭,可以到街上买,也可以自己在家里蒸。尽管蒸包子和吃包子时的气氛比饺子逊色,但在多若繁星的面食系中,包子却是独树一帜,是一个特别耀眼的星座,不失为家居饮食和匆匆过客的最佳选择。
  中国菜系之大,品种之多,堪称世界之最。殿堂盛大,但是总有包子的一席之地。天津狗不理的包子南北驰名,到此旅游的老外,排起长串翘首等待,个个都以一品为快;古都开封的小笼包子(配荷叶汤),堪称一绝,难怪旅游者感叹,到开封不吃小笼包子,等于未到开封;新疆、宁夏的葱白羊肉切馅包子别开生面,是大宴会上最抢手的美味;古运河畔,鲁西北一角,素有小天津之称的临清,烧麦(包子的一种)出名,仅擀皮时的手舞动作和音韵声感,就足以让人喜闻乐见,留连忘返;据说天津、沈阳、哈尔滨的烧麦就是从这里传过去的……
  可见包子的涵盖之广,体系可观。包子通常有肉馅、素馅和三鲜馅三个类别,又有发面和烫面(烧麦)之分,还应包括糖包和豆沙包等品种。包子的体形比较好看,通常以拉出的不同折痕命名,计有菊花顶、八大折、螺丝口和半月体、新叶形等,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但包子的制作并不太难,会包饺子的人就掌握了包子的一半,只要再研究下发面或烫面,就会逐步达到登堂入室的境界。
  我认识包子的奥妙有一段插曲,其中小外孙功不可没。独生子女难养,是世人谙熟的一个沉重话题。我的小外孙也不例外,仅为了一个午餐就绞尽了脑汁。他已经上小学,进餐尤需加心,特别是午间空隙短暂,弄不好连午休也吹了。在数不清的选择中,才发现他比较喜欢包子,但包子又不能天天蒸。于是又想出了星期天蒸包子的主意,而且要多蒸一些,放入冰箱,随时热着吃,仅用十分钟的时间,就备好了午餐,既迅捷又便利,还能保证午休,真是皆大欢喜!
  吃腻了咋办?问得好。常吃一种食品难免腻烦,这使我扳着脑门捉摸,开始了新的试探:换馅!这一招果然灵验,他吃得眉眼带笑。这使我得到了启示,即在包子馅上去做文章,把牛羊鸡肉和各种瓜菜调节配置变化使用,将一成不变的包子来了个推陈出新,千变万化,自然也就吃不絮吃不腻了。
  小外孙吃出了瘾头,也吃出劲来,再加上早晨的爬山锻炼,小腿肚儿的筋腱鼓突突的,有了弹性,脸蛋也润出了光。每当看到他吞下最后一个包子,我总是不由自主地逗他:“小小子儿,明天中午还吃包子吗?”他总是仰起小脸儿笑眯眯地回答:“这还用问,吃包子呗!”
  我早已退休,伺候小外孙有说不出来的愉悦。在读书看报写作之余,操持家务,变换节奏,使生活增添了情趣,收获了慰藉。我的包子手艺是从包子铺里偷来的,我的几个女儿又是从我身边将手艺偷走的,可见包子并不难做。做包子和做菜一样,不管菜系多大,品种有成千上万,最主要的就是两条:一是配置材料,二是掌握火候。亲爱的朋友,如果您有兴趣,不妨亲自尝试一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