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育种奇才郭进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2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育种奇才郭进考
  张志勇 何伟
  在中国小麦育种界,石家庄市农科院院长郭进考堪称一代奇才。他从一个中专毕业生起步,经过20多年的艰苦攀登,先后育出6个小麦新品种,其中有3个被定为国家级品种,使小麦增产58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70多亿元。其品种的数量、级别、推广面积,在全国小麦育种界名列前茅。去年,在全国首届“科技功勋”评选中,国家人事部给他记了一等功。
  石家庄市农科院的前身是石家庄地区农科所。1973年,郭进考从地区农校毕业,背着铺盖卷到正在组建的农科所报到时,所里的全部家产只有某单位废弃的一座旧楼和一片河滩地。事业初创,小麦组的条件更差,全部“设备”就是一把木尺和一台小天平。
  条件差,任务和责任却很重。石家庄是河北省的小麦主产区,可几百万亩麦田里,一直没有自己的当家品种。小麦组刚成立不久,当时的地区领导就跑到农科所,提出要打小麦品种翻身仗,重担就压在了郭进考及同伴们的肩上。
  一个中专生当课题组长,一些同行大不以为然,说:“就凭几个中专生,还能折腾成啥事儿?”
  热切的希望,冷眼的嘲讽,到郭进考身上都化作了力量。知道自己底子薄,就拼命学习,他们的宿舍在旧楼的一楼,夏天潮湿,蚊子也在室内肆虐,他就钻到蚊帐里学;冬天寒冷,屋里常常结冰,实在冷了,就到楼道的公用炉子上烧块砖,夹到屋里暖暖手脚继续学。就这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啃完了《育种学》、《遗传学》、《统计学》等十几部专著和有关大学的教材,作了10万多字的学习笔记。
  没有育种材料,他就和同伴们四处求援。那时候,所里经费特别紧张。每次出差,他们坐火车跑再远的路也不敢坐卧铺。有一次,他从河南到山东,跑了几家育种单位,最后从烟台回石家庄,买完车票身上就剩下8分钱了。就这样,郭进考以一种拓荒者的精神,三下山东、四去河南、五上黄土高原,两年多时间,拜访了40多位专家,请教了100多位同行,搜集到了800多份育种材料,迈出了小麦育种坚实的第一步。
  小麦育种,是一项在艰苦环境下,长时间进行的一种大难度科研活动。就说做杂交吧,为了优中选优,他们每年要做上百个组合,要选3000株母本,并在每一株上留20个籽粒,再去掉籽粒上三个雄蕊,其间,18万个雄蕊,如果有一个没有去净,就可能失去成功的机会。去雄,还要搜集选定的6000株父本上的花粉,一株一株为去雄的麦穗授粉。最后,为防止串粉,每个麦穗上还要套上纸袋。这项工作,每年都在“五一”前后进行,毒辣辣的太阳照在背上,做杂交的人必须弯着腰或单腿跪在地上,像绣花那样一丝不苟地操作。
  从做完杂交到通过大区实验,至少需要10年时间的观察筛选,所以,10年中你得像呵护婴儿那样,精心呵护田间的“种子选手”,否则,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10年心血就会付之东流。有一次,他们的一个新品种快要出圃了,天突然下起了雷雨,田间所有的人都往家里跑,唯有郭进考和几个同伴往地里跑,为了观察这个品种的抗倒性,他们整整在雷雨中观察了一个多小时。雷雨中,许多对照品种都倒伏了,唯有他们的品种昂首挺立,这个品种后来成了河北省的第一大品种——冀麦26号。
  冀麦26号以高产、早熟、抗病、抗倒伏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不但成了河北省的当家品种,还在晋鲁豫等省区广为种植,累计推广面积6000多万亩,增产小麦18.5亿公斤。
  冀麦26号的成功,奠定了郭进考在小麦育种界的地位,也鼓舞了他不断攀登高峰的信心。进入90年代,他又培育出了冀麦36号、冀麦38号两个高产新品种,拉动石家庄500万亩小麦平均亩产顺利通过400公斤大关,其中100万亩小麦亩产突破500公斤。
  郭进考搞育种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吃一占二观三”,即生产上一个当家品种,两个后备品种,三个苗头性储备品种。他说:“育种工作者要经常预测未来的生产需要,以科研的超前性来拉动生产的不断进步”。1981年,他从一个刊物上看到了一篇介绍太谷核不育的文章,育种工作者的特有敏感使他马上意识到了这项技术对培育新品种的重大意义,并立即赴山西学习了这项技术,回来后,经过反复实践,成功地解决了亲本难以大量聚合的难题,并经过复合杂交、轮回选择,于1998年推出了集高产、抗旱、优质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石4185,这个品种,在一水不浇的情况下,亩产可达350公斤,赵县10万亩示范点上,平均亩产达到了55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了700公斤。1999年,这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审定,被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品种。
  由于在小麦育种领域的突出贡献,郭进考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还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