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鼓励孩子追求高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2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青少年教育大家谈

  鼓励孩子追求高尚
  吴国通
  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教育部新千年的第一举措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这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学校教育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事实上,“减轻负担”和“改进教育”密切相关。冷静思考我们的德育工作,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为什么一再“加强”的德育,却并未达到我们期望的结果。
  回顾我自己成长的经历,小学的时候,没有单独开设过思想品德课,更没有系统的劳动教材,而是把道德教育融入知识的教学中。五六十年代的小学生没有今天小学生知道的那么多,而这恰恰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的原因,是我们把原来是一体的育德灵魂从它的载体中分离出来,其结果就像糖精、味精不能直接食用一样,原汁原味的感觉没有了,反而淡化了孩子们追求高尚的兴趣。这确实应了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我不承认没有教育的教学”。
  在教育的整体实践中,我们过去重视思想教育的原则实际上就是朴朴实实的三条,即“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寓教育于管理之中”。而我们在一再“加强”之中,过度强调成人的愿望,结果偏离了孩子们追求高尚的实际需要。
  第二个问题就是“学用分离,使思想品德的生成丢失了鲜活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学校课程一再增加,挤掉的恰恰是孩子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黑板上学雷锋,教室里助人为乐,那种切身的责任体验难以生成,使思想教育变成了说教,变成了表演。
  问题之三是出在我们教育的管理思想上,是培育主体,还是灌输客体,仍是影响我们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障碍。我们没有把“要你高尚”变成“我要高尚”,没有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指导,从而生成恰当效果。例如,我们经常训导学生:“明天有人参观,为了集体荣誉,你们要有礼貌!”这些司空见惯的导语,实际上是道德主体的偏离,因为素质的追求首先是个体的。个体的高尚是在个体的追求中实现的,脱离个体的追求易生就两面人,对儿童来讲更不易强化虚拟的追求。
  最后,我要强调改进教育除了解决上述三个问题之外,还要从离学生最近的群体抓起,从学校来讲,当务之急,就是要建设能适应现代化思想品德教育的班主任队伍,少先队辅导员队伍。改革班级工作是落实改进教育,给学生留有体验高尚余地的最基础的工作。
  (作者系北京小学校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