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回眸刘公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26
第6版(文学之页)
专栏:神州情思

  回眸刘公岛
  毛定之
  我又去了一趟山东威海。
  面积三点一五平方公里的刘公岛,恰似一艘巨型航空母舰,把守在威海湾的出口,将威海湾一分为二,成南北两口,使成为天然良港,也使成为易守难攻的军港。这个小岛并不具备倾国倾城的自然风光景致,但是它独具的历史文化内涵,却足以震撼人心。每一个拜谒刘公岛的中国人,都会被那种挥之不去的,沉重而悲壮的气氛所笼罩、所感染。因为百年前,这里曾是北洋海军的基地,水师衙门所在地。这里曾发生过奋起抵御外侮,精忠报国,义薄云天的爱国主义壮举。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立,威海港成为北洋海军及其舰队的驻守之所。当时,北洋海军拥有大小舰艇二十五艘,总吨位约五万吨,实力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强于当时只有十七艘军舰的日本海军。
  当时北洋海军高级将领大多毕业于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并赴英法等国留学,接受西方近代海军教育。有的将领亲自驾着从西方购得的舰艇返回中国,具有较为丰富的航海经验。据介绍,高级将领中的留学归国人员有名有姓者至少有刘步蟾等十三人之多。
  公正地说,北洋海军的广大将士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表现了不惧斧钺、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黄海之战,邓世昌与舰共存亡“义不独生”,虽有北洋致远等四舰沉没,但日本联合舰队也有六舰受重创,以日舰率先逃离战场而结束。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在“弹药将罄”、“粮食亦缺乏”,且敌强我弱,敌人前后夹攻的情况下,丁汝昌带领北洋水师孤军奋战,连续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击伤多艘敌舰,击毙日少将旅团长大寺安纯,可谓大义凛然,气吞山河。虽然,北洋水师最后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但广大将士的民族气节和英雄壮举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这样一支力量相当强大的海军,为什么在中日甲午海战中会全军覆没,造成中华民族的百年遗恨?这个问题,史学家们自有研究,我只想从外行的角度谈点浅见。
  首先,清政府的腐败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北洋海军受制于这样一个盲目自大、腐朽无能的反动政权,失败的命运不可避免,即使甲午战争不失败,也可能会在后来的其他战争中一败涂地。北洋海军成立之后,再没有添置新的战舰,可以说它成立之际,也是它停止发展之时。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二千万两大修享乐设施,倘使把这笔钱用到海防上,战争的结局当有不同。到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李鸿章在北洋水师进行第三次阅兵时,也不得不发出“窃虑后难为继”的感叹。可见,失败的伏笔早已埋下。反观日本,它出于扩张侵略的需要,大肆扩充海军,短短几年时间,其海军的实力已超过北洋海军。
  其次,海陆军力量失衡,联合作战首尾难顾是失败的直接原因。若说北洋海军尚可一战,而陆路的兵勇便是不堪一击了。据记载,清军布置在烟台以东的军队仅有四十三营,约二万一千多人,且分布在三百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威海卫后路防守势单力薄,捉襟见肘。而日军在正面攻不下威海卫时,恰恰采用的是迂回进攻,抄其后路,使其腹背受敌的战术。日军从荣成湾登陆,占领威海卫周围炮台,清军后防线全线崩溃,北洋海军处于前后夹击境地。要命的是,威海卫周围山头的炮台设计存在严重的缺陷。炮口都是对着威海港的,敌人如果从陆路进攻,大炮不但不能为我所用,发挥应有威力,而且一旦被敌人缴获,就会变为致己于死地的锐利武器。结果真的这样,日军占领炮台后,居高临下,炮轰港内北洋军舰;港外日舰则伺机向港内发射鱼雷。本身就实力不如人,再加上腹背受敌,岂有不败之理!
  刘公岛上的北洋海军提督署已按原貌修复。它画栋雕甍,高踞危岩。坐在当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官椅上,就可以一览威海港中的景色。当那粼粼的波光反射过来的时候,只觉阵阵寒意穿透悲怆的心。我在丁汝昌的蜡像边照了张相,我笑不出来,惟有一脸的肃穆,相片冲洗出来,仍然泪痕可见。
  甲午海战已成过眼烟云,北洋水师已成既往。以百年前的北洋水师敢与倭寇拼死相搏,今天,经过二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更应该可以对任何强权说不的。我想,必须有这样的信念!在这篇小文行将结尾之时,传来了我国继美、俄之后成功发射宇宙飞船的消息。为此,我的信念更为坚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