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难得的油印诗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26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大象书话

  难得的油印诗集
  赵龙江
  现今喜欢集存旧书的朋友常会发出好书难遇的感叹。的确,有价值的善本已登上拍卖殿堂,成为一种奢侈的高消费,而许多有眼光的藏家则把目光转向民间,在旧纸中寻珠探宝,其乐趣非内行人不能体会。我不及这些同好执着勤奋,但多年下来也算小有收获。比如手边的一本《铁云诗存》,就是我喜欢并珍爱的。
  这是一个油印小册,凡四卷,包括芬陀利室存稿、东游草、抱残守缺斋遗诗辑存及附录两种,共收诗一百零四首,长短句两首。正文后有刘蕙孙题跋一篇,并勘误表一纸。全书仅四十页,因其为自印本,故无版权页,不过跋语日期作1976年11月9日,即“四人帮”被粉碎后。作者丹徒人刘鹗(铁云),和他的小说《老残游记》一样,已为世人熟知。铁云一生著述宏富,涉猎广博,这当中包括大量诗作,只可惜他作诗不留稿。据铁云嫡孙刘蕙孙(厚滋)回忆,铁云作诗随意哼成,随手弃置。刘铁云本人在其所著《芬陀利室存稿》后《自题》也说:“惧文字之祸,自今不复存稿。”以铁云先生的丰富生活,奔放的感情,“性之所至,任意咏歌”,估计弃掉的诗会有很多。
  有关铁云诗的辑存情况,刘蕙孙在他的《我与〈老残游记·补篇〉》一文中记述颇详。据回忆,他十岁左右时,祖母茅太夫人去世,随后与其同住的叔父刘大经(涵九)经人介绍赴北京入京汉铁路局,在叔父走后留下的木箱中,他拣得练习本数册,其中有十几页抄录有《东游草》,经他父亲(刘大绅)辨认,系祖父铁云先生在日本时的诗作,由叔父抄存。从此蕙孙先生开始收集祖父遗诗。大约又过十一二年,全家自上海迁到天津,偶然机会又在书籍中找出两本锦套装济南文美斋笺纸,为铁云手写诗稿,共二十七首,题名《芬陀利室存稿》,其中并无《东游草》,后得知这些诗为铁云早年在北京时所作。此后蕙孙先生将两部诗稿保存身边,又从苏州张令贻先生处抄得几首,并录下谢石溪先生《对鸥馆图卷》及《愚园雅集图》上铁云先生题句,加上《老残游记》中诗词,汇抄于一册,得一百余首。最后用仿爱莲堂红格纸工楷缮写为《铁云诗存》,以便于保存。
  从刘蕙孙先生的跋语里获知,《诗存》的刻印操作与其子刘德威有直接关涉。经朋友介绍,我与在浙江的刘德威先生联系,他在信中所谈与其父刘蕙孙回忆大致无异,并详述了油印本的刻印经过。原来文革中铁云手写诗稿《芬陀利室存稿》被抄家时掠走,所幸刘蕙孙缮写的抄本并未失去,不过孤本总是危险的。1976年春,他回福州省亲时,父亲把抄本交给他,嘱托他择机刻印出来,分送亲友以便于留存。“四人帮”垮台后,他写信请父亲题写书名,并为《诗存》作跋。此后,他利用借来的刻印工具,并从印刷厂和百货店买来纸张,由他爱人和两个女儿协助油印、装订,大约是印了七八十册,寄他父亲五十册,余下分贻亲友。现在已知此油印本,是铁云诗最早的印本,而且我保存的这册《诗存》,还是刘蕙孙赠送江绍原的签名本,可称弥足珍贵。
  自八十年代始,刘鹗的诗开始正式在出版物上排印发表:1980年5月《文化娱乐》五月号选载部分铁云诗;1980年12月山东齐鲁书社出版刘蕙孙作注的《铁云诗存标注》,1983年1月修正后二版;1985年7月,全部诗收入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1998年3月,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将刘铁云抄本全部影印,收入《太谷学派遗书》第二辑第五册。此外,据刘德威先生说,目前他已编就刘氏四代人诗词集《余沤集》,其中除收入已发现的铁云全部诗作外,并收入其父(子恕)、其子(大绅)及孙子(蕙孙)诗作近千首。铁云先生地下有知,当该欣慰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