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在缅甸的日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4-25
第3版()
专栏:

在缅甸的日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缅甸文化代表团副团长 周而复
一九五五年二月四日早晨,我们从仰光海滨旅馆步行到马路对面的路易士路码头,走上“敏达米”号轮船。这是一只游艇,舱顶上悬挂着无数中缅两国的小国旗,在两国小国旗之间交差地排着红红绿绿的花朵和气球。
我们和缅甸朋友们混合地坐着,看见海滨旅馆离我们远去,耸立在绿荫丛中的金光灿烂的仰光大金塔也离我们远去,“敏达米”号在秀丽的伊洛瓦底江上静静地航行。
在紫红的地毡上,缅甸师范学校的女学生为我们表演“缅甸插秧舞”和“缅甸长鼓舞”;缅甸广播电台著名的歌唱家都美丹、电影名演员珍珍木和音乐家盛巴智给我们演唱了缅甸古代的和近代的歌曲。
表演完了,中国和缅甸的文艺界朋友分别坐在小方桌上亲密地交谈,语言不能阻隔我们的友情。京剧演员黄玉华同志和缅甸著名演员珍珍木在用手势和表情谈话,她并且向珍珍木学习缅甸话。她打开小本子一边记录,一边谈心。珍珍木的缅甸话里夹一两句中国话,黄玉华的中国话里也带一两句刚学会的缅甸话。
在另外一张桌子上女低音董爱琳在跟缅甸著名歌唱家都美丹学唱缅甸歌,一面唱一面谈。在董爱琳身后,有几个中国年青舞蹈演员围着一位缅甸中年的舞蹈家在研究中国和缅甸舞蹈的异同。缅甸联邦政府驻我国大使吴拉茂和我们坐在靠船边栏杆那儿,谈论中国和缅甸的风尚和习俗。……
“敏达米”号是一只友谊之船,航行在和平的伊洛瓦底江上。我们尽情地进行文化交流。这一次愉快的航行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同样的,在仰光绿漪湖畔缅甸联邦俱乐部旁边草场上的一次盛会也是叫我难以忘记的。这是二月一日上午十点半钟。缅甸作家协会和美术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盛大招待会欢迎我们。出席这个大会的有三百多位缅甸著名的作家、诗人、音乐家、美术家……。其中包括缅甸艺术学院院长吴钦貌,著名作家吴登佩密,著名诗人德贡达耶,著名画家吴昂伦,吴巴印格礼,缅中友好协会主席信波博士,缅苏文化协会吴旺纳……
草场旁边就是仰光有名的幽美的绿漪湖,湖面像镜子一样的平静,没有波浪,也没有涟漪,远处的小山和树木静静地倒映在湖里。偶尔有几只雁子飞过。它好像也怕扰乱了湖面的平静,悄悄地飞来,又悄悄地飞去。
中国文化代表团和缅甸文学家和艺术家就在这富有诗意的地方见面了。曾经看过中国文化代表团演出的缅甸作家协会主席吴阵发站起来了,他首先表示对中国文化代表团的热烈欢迎,并说音乐和舞蹈方面中国和缅甸很接近,中国和缅甸的文化基本上是相接近的,希望从新发展亚洲人民在古代就已有的文化关系。美术家吴昂伦进一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代表团的第二次访问缅甸,是象征了中缅两国文化交流的道路更加宽阔,我相信这些文化使者的努力将会巩固中缅友谊和实现亚洲和世界和平的。”
文学家和艺术家是人民的代言人,他们道出了缅甸人民对中缅友谊和实现亚洲和世界和平的愿望。没有时间在会上讲话的,也写信来表示他们的欢迎和希望。缅甸新笔友会的吴哥哥礼就特别给我们写来了信。参加这个盛会的缅甸文学家和艺术家同中国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亲切地交谈,讨论两国文化艺术上的经验。电影戏剧界的朋友们带来了摄影机,在拍摄中缅友谊的镜头。缅甸著名的画家们用笔在速写,纪录这绿漪湖畔友谊的会见和心声的交流。
湖面吹过来一阵阵热风,这热风像是主人招待的感情,使我们感到温暖。我们一边吃着缅甸著名的“汤米粉”和甜的点心,一边谈着中缅两国文艺界发展情况,谁也不注意谈了多久,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时间太短,我们有无数的经验要交流,我们有无数的文艺问题要研究,可是按照日程的安排,我们还得到别的地方去。大家紧紧地握着手,谁也依依地不肯放开,我们走出来,主人们也走了出来;我们上了车,他们友情的眼光盯着我们看了很远很远。
在曼德勒故都的昌名达西机场上,是又一个动人的情景。人们站在炽热的太阳下,用兴奋的眼光注视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欢迎我们:
中缅友好万岁!
世界和平万岁!
站在欢迎人群前列的是一百多位手执鲜花的缅甸妇女,她们一律穿着透明的雪白的尼龙上衣和纱织的大红色沙龙。这一片闪耀着的红光,在炽热的太阳下特别显目,象征着火一般燃烧着的友谊。我们一下飞机就感到迎面扑来的温暖的友谊。
站在缅甸妇女前面迎接我们的是缅甸联邦文化部部长吴温、曼德勒市市长吴叫纽、曼德勒市的全体议员和各人民团体的代表们。吴温部长,我们在仰光就见过了,他特地先到曼德勒来接我们。我们见了面感到更加亲切。接过缅甸妇女的献花,我们随着吴温部长和吴叫纽市长走出欢迎的行列,在机场近门那儿还有一个欢迎棚,这棚里坐满了欢迎的人群。
这是一座宫殿式的古色古香的欢迎彩棚,大门的柱子上装饰着金色的花纹,门前还点缀着棕榈树、冬青树和枝大叶肥的阔叶植物,青翠欲滴。
在我们到达曼德勒的那天早上,曼德勒的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高楼大厦,平房茅屋,家家户户都打开了窗户,市里到处充满了喜洋洋的气氛,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代表团今天要访问曼德勒了。
中缅的友谊是到处可以看见的。缅甸著名文史学家西耶兴说得好:“吴努总理访华期间邀请中国文化代表团访缅,这一举动,受到缅甸人民热烈拥护。和六亿中国人民做朋友是件光荣的大事。我们两国在历史上就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如今又产生了新的友谊。两国总理声明中的五项原则是两国人民共同的意志,而文化代表团访缅,正是五项原则光辉照耀下的具体表现。”古琴音乐家协会主席吴巴丹更从他个人亲身的感受来说:“我们的友谊就像歌词里所说的亲如兄弟。我认为文化交流有助于和平,我们两国已经有悠久的友谊,互派文化代表团访问将使和平友谊花朵处处开放。中国人民对缅甸人民亲如兄弟。在前天一个宴会上,有位朋友敬我一杯中国茶,触动了我的思绪,我脑子里又在回忆起在中国时所受的无微不至的招待。这次文化代表团来缅访问,我带着火热的心情欢迎来自远方的兄弟。我希望能尽主人之谊,只要中国文化代表团在缅访问时间得到快乐的印象,那也就是我们的快乐。”
我们到处听到缅甸人民这样热情欢迎的辞句,到处遇到缅甸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的火花。有一位缅甸朋友说:“中缅的友情像大金塔一样的灿烂,绿松柏一样的常青呵!”这是中缅人民共同的愿望,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照亮了的一条大道。
我们需要友谊。我们需要和平。
我在访问缅甸期间,曾经到过仰光、曼德勒、眉苗和实阶,给我另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是缅甸政府和缅甸人民对和平强烈的愿望。从我一进入缅甸起,以至到每一个地方,见到缅甸各阶层的人士,全可以听到要求和平的热烈的呼声。
我去参观仰光大学图书馆的时候,图书馆馆长对我说:目前只有几万册书,以前所有的藏书叫战争给毁了,现在从新收集起,所以数量很少。在仰光大学的招待会上,仰光大学副校长指着大礼堂给我讲:这是最近新盖的,原来的大礼堂给战争毁了。
在曼德勒,曼德勒市长吴叫纽对我说得更沉痛:“我们未能把曼德勒原有建筑起来的宫殿给文化代表团参观,是非常遗憾的。我们的美丽的建筑已在战争中毁坏了,旧的曼德勒故都已消逝了,现在正在废墟上建设着新曼德勒。”我在曼德勒访问期间,就住在这座美丽的皇城旁边的一幢别墅里,在清晨,在黄昏,每天我几乎都要透过浓密的树荫看一看这座美丽建筑的城墙和城墙上的用柚木造成的塔形的城楼。城楼映在护城河里更加美丽。不过这只是从外边看。
有一天,我和文化代表团的几个团员走进去了,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废墟,如果没有人介绍,绝对想不到这就是有名的曼德勒的皇城。宫殿没有了,在废墟上开始建起一座座平房。只有从正殿旁边的那幢屋子里的皇城模型上,你才可以惊叹这座建筑是多么美丽。但是现在,旧的曼德勒的故都已经消逝了。
在缅甸,几乎到处可以看到被战争毁坏的痕迹,不但是在曼德勒,在眉苗,在实阶,就是在仰光市,也可以看到一些。
亲身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苦痛的缅甸人民,从内心里发出对和平的强烈的要求。
文化、友谊和和平是中缅两国人民共同的要求,也是亚洲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要求。我们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反对侵略战争,建设我们的文化,巩固和发展我们的友谊,保卫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最后,我要用传遍了缅甸国土的缅中友好歌来结束这篇短文:
我们是亲如骨肉的战友,
要亲密无间地团结合作,
带着缅中友好的武器,
我们保卫着世界和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