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怀胎”与“分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1-07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三讲”漫笔

  “怀胎”与“分娩”
  张偶良
  不少领导干部在“三讲”教育自我剖析的材料里,列举了存在问题的诸多“不够”,其中颇带普遍性的,是“调查研究不够深入,解决问题不够得力”。
  说到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曾经打过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比方: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按理说,“怀胎”当然是要“分娩”的,如若不能“分娩”,那说明问题出在“怀胎”上。这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来来往往的调查组,多是吃住宾馆、招待所,先看文字材料,后听口头汇报,末了如果还有点时间再到下面去转一圈,结果写起调查报告来下笔万言,但抓不住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此谓怀“空胎”。二是,调查事先带着“条条”、“框框”,按照某种“意图”,主观臆造了一些“观点”,再到下面找材料。“材料”是抓到了,但和实际情况对不上号。群众说,实际有的他不要,他要的实际又没有。此谓怀“假胎”。三是,调查的材料是实的,问题也抓住了要害,奇怪的是,与问题有关的单位和部门都不表态,“皮球”踢来踢去,问题无人解决。拖到最后,剖腹一看,“胎儿”已窒息,此谓怀“死胎”。
  “怀胎”不“分娩”,原因多种多样,但大都与调查的目的不端正有关。例如,有些地方还在机关干部中搞调查竞赛,把调查材料的篇数张榜公布,进行考核评比。用意自然是好的,是为了促进机关干部多下基层。但可惜忽视了调查的根本任务——解决实际问题,把手段当成目的,为调查而调查。“写功”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的是“做功”。写的材料是否有分量,有科学性,唯一的标准是看其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效果如何。否则,只能是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
  毫无疑问,对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调研活动,基层的干部和群众是热情支持的。但他们更关心的是调研之后的文章,也就是说,既关心“怀胎”更看重“分娩”。如果人们反映的问题,呼吁还是呼吁,问题仍是问题,此种调查就令人厌倦了。“研究研究”早已成了官僚主义的同义语,“调查调查”的信誉也正在受到人们的怀疑。随着“三讲”教育的不断深入,通过认真而又深刻的反思和剖析,我们理应更加注重“边调查边解决问题”,进一步将“怀胎”与“分娩”有机地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