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也有欢喜也有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06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也有欢喜也有愁
  本报记者 江夏
  陈锡文,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研究员,上海南汇县人。
  一听清我的采访意图,陈锡文就笑了,“我祖籍江苏,生长在上海,我的家乡太富了,它可代表不了全国农村的普遍情形。”
  “可是东部地区毕竟是其中的一种类型,而且它肯定也有自己的难题。”
  “那倒是”,陈锡文说,去年底今年初,我在苏浙沪的农村搞调查,总的感觉是“也有欢喜也有愁”。一位副县长告诉我,粮棉过剩,号召种菜,结果菜在地头才卖5分钱一斤,农民能不愁、能不骂吗?都说农产品不好卖,价太低,可是元旦前我在南京碰上了一个优质农产品展销会,开幕当天就迎来5万—6万人,销售额达到60万—70万元,各方面都很高兴。消费者买到了平时不多见的称心货,销售者没想到市场这么旺,组织展销会的市农办和科委也明白了怎么去帮农民调结构。这说明,只要东西好,还是有需求,不愁卖。再说乡镇企业,差别也很大。现在江苏不少乡镇企业不太景气,结构没调过来,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有的从业人员近一半返农。与此同时,也有特别好的企业。我去苏南看过一家从事毛纺业的知名乡镇企业,那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纺织车间,有从8个国家引进的当今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平均每天推出一个新品种,其中不少是国内独此一家、世界屈指可数的高档优质品。他们靠的就是体制和技术创新。
  “你每年都要花不少时间下乡搞调研,从你的家乡说开去,去年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去年我跑了不少地方,农民面对市场的那份苦涩和无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中原的农民一讲小麦就头疼,东北的农民守着玉米垛摇头,新疆的农民谈起棉花就叹气。”
  “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有欢喜也有愁’的情形,是否在各地都能看到?”
  “可以这么说。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之后,虽然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很多,但是大家都在想办法,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发现搞得很不错的地方。就说新疆吧,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棉花销售不畅,‘白色产业’面临困扰,但是以西红柿、枸杞、藏红花、辣椒等产品的加工带动起来的‘红色产业’正在崛起,很有希望。”
  “目前,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了一项中心任务,你认为要搞好调整,眼下最要紧的是什么?”
  “我觉得一是要好好保护粮食的生产能力,二是要把脑筋放开一些,紧紧盯着市场。当然了,这些都是说易做难。当前,最应该强调的是政府必须转变职能。过去,政府要管农民种什么,种多少,还可以对农民承诺卖不出去我包下来,如今这一套显然不行了。其实,那些现在搞得不错的地方,除了当地农民的聪明才智外,大多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周到服务。不久前,一位农民对我说,为了搞清该不该扩大引进油桃种植,他自费到北京做市场调查,花了1000多元钱(半年多的人均纯收入)还觉得值。我听了以后心情很复杂,既钦佩这位农民,又觉得这事其实本不该由他来做。政府职能部门应组织好自身掌握着的资源,向农民提供尽可能全面、准确和及时的市场信息,尽可能完善的资金和技术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