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09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贲克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德国威登大学前不久在北京共同举办了“迈向21世纪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出席会议的学者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研讨。
  深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与会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我国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包括经济的持续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体制的公平合理、社会的和谐共生、传统文化的延续及自然活力的维系。可持续发展本身是一种渐进的、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其对象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组成的人类生态系统。其科学问题的实质可分三个层次:一是认识论层次:如何把握系统的生态学实质,揭示其复杂的动力学机制与控制论规律;二是方法论层次:如何辨识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过程,如何测试系统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三是技术及管理层次:如何组织、协调与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社区、生态产业与生态文化。
  可持续发展的启动,其内涵就是要实现新一轮“生态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现代化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消费、高生态影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低消耗、高活力的生态文明。其生态运行轨迹将从消极的污染型、破坏型向积极的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现代化建设的运作已从一维的社会经济繁荣走向三维的复合生态繁荣:一是财富,包括经济资产和生态资产的持续增长与积累效果,两者是相乘而非相加的关系,即其中任何一方变为负值或者零值,总体财富将会亏损或耗竭;二是健康,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代谢过程的健康;三是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决策者、企业家和普通民众的行为心态和价值取向是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这三者中,财富是形,健康是神,文明则是本。生态建设必须从本抓起,促进形与神的统一。这场革命的实质是逆转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的退化趋势,恢复人和自然的生态潜能,从技术、体制、文化及认识领域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意识和生态秩序,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许可的前提下,促进人与自然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及功能上的可持续发展。
  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角度考察,生态工程的理论研究与建设是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前沿问题之一。美国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界的专家,将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生态设计、产业生态学及环境伦理学列为未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五大前沿方向,其中生态工程居于首位。而生态工程理论在东、西方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西方强调自然生态恢复,强调环境效益和自然调控。东方,尤其是中国的生态工程则强调人工生态建设,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及人的主观改造与建设。这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方法论基础。
  与高新技术相比,生态工程是常规、适用技术的系统组装,投资少,周期短,技术要求和人员素质不必高、精、尖。它将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将环境保护融于工程建设之中。此类工程的研究与开发对我国乡镇企业提高发展水平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也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条依靠本地资源,促进城乡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逐步实现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与会者认为,当前我国农业及农村建设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向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生态产业及生态社会的跃迁,这是中国农业及农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鉴于现阶段我国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的状况,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搞好基本农田建设,实现从扩大可耕地面积到提高可耕地质量的转变。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修建灌溉设施,扩大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效率。第二,改造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控制山地的水土流失。2.以多种适用的技术升级为依托,加速传统生态农业技术向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的转换进程,进而奠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3.大力植树种草,尽快改善我国生态的自然基础。4.完善天然林保护工程,提高生物的多样性。天然林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国家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前提下,应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确保资金投入的足额到位和有效使用。5.以节水为切入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6.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要尽量舍弃“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的模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