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2阅读
  • 0回复

从万隆开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4-27
第4版()
专栏:

从万隆开始
本报记者 吴文焘
不管黄昏时的阵阵急雨,亚非大街两旁伫立的群众屹立不动地等待着独立大厦的消息。这个消息终于来到了:亚非会议一致达成协议、胜利闭幕了。在晚风徐来中,云雾渐渐散去了。万隆在庆祝这有历史意义的一周的成就。
亚非会议的召开的确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这二十九个国家——占有三千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有着十四亿人口,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温带到热带和赤道地区,有着那样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那样不同的服装,那样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世界上那些最古老伟大的文化和传统……,多少年来处在殖民主义者践踏下,而今,这个地区的代表们坐在一起讨论共同有关的问题,开始来用自己的手写作自己的历史,这自然是殖民主义者、特别是无孔不入的美国殖民主义者所不高兴的。
在没有到万隆以前,我就读到美国官方诅咒亚非会议,和准备对付亚非会议的步骤。来到万隆以后,我又听到比较正直的美国记者诉说那些假借新闻工作者名义、从国务院领了津贴来专事破坏工作的人们的种种丑事:从散布悲观气氛到导演所谓
“土耳其斯坦”和“卡尔木克”请愿团,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同时,正像印度尼西亚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总理在二十四日闭幕词中所说的:当四月十八日我们在第一次大会上见面时,我们中间很多人还是彼此不相识的……当时还有怀疑。我们真能——我们之中必定是不只一人地这样问自己——达到我们的目标,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上作出真正的贡献吗?我们的目标不是太高吗?各国在政治、社会和文化观上的如此不同,不会是对于这种贡献、甚至进行有效的讨论的一种不可越过的障碍吗?
用不着奇怪,在二十九个与会国家中,意见是会有所不同的。尽管大多数亚非国家多年来有着共同的命运,但在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下,就难免彼此间有了怀疑和隔膜。可是,经过七天的讨论,人们由意见的不一致中找寻出一致的基础;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终于达成了各种协议。到了二十四日的下午,政治委员会最后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亚非会议就完成了它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四月二十四日的下午,独立大厦会场的记者席上很早就挤满了人。直到傍晚这最后的一次会议才开始了。大会秘书长首先宣读了上四十个从全世界各个角落拍来的贺电,接着就宣读关于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国人民问题和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等决议。当主席提出:“有没有人反对这些决议?”的问题时,全场掌声四起,十分热烈。四月二十五日的印度尼西亚“民族使者”报评论这个成就时说:“周恩来总理所表现的希望友好、和避免不愉快的争论,对于这次历史意义的会议贡献不小。”该报指出:种种迹象表明:有人企图布置圈套以便使会议争论得不欢而散,结果却失败了。在闭幕会上许多代表讲话时,我注意到尼赫鲁总理、吴努总理……显然对会议的达到一致协议表示高兴。我觉得叙利亚代表的发言是很动人的。他说在联合国,他很少看到过全体一致的意见,而这次亚非会议的全体一致通过决议,表示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要求和平与合作的坚定意志。
这里的评论家们指出:在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里的十条原则,实质上和中印、中缅总理联合声明中的五项原则相一致。
现在,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们正在准备行装要向万隆告别了。一般的舆论都认为万隆会议的成就是肯定的。周总理在闭幕会上的发言,已经对会议的成就作了正确的估计。
美帝国主义者不喜欢亚非会议的召开,但亚非会议顺利地召开并结束了。美帝国主义者想在会议里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自始至终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努力争取会议成功的光明磊落的立场,博得了舆论界的欢迎和赞扬。事实证明,被孤立和受到打击的不是别人,正是害怕亚非会议有所成就的殖民主义者。
在公报里,万隆会议建议考虑召开下一次亚非会议,这是值得欢迎的。人民正期待着:从万隆开始,亚非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将日益发展起来。四月二十五日于万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