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每于寒尽觉春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08
第6版(两会专版)
专栏:两会走笔

  “每于寒尽觉春生”
  范敬宜
  走进辽宁省人大代表团的住地,心里还在嘀咕:这时候能找到闻世震吗?无巧不成书,跨进电梯间,一抬头就见到了他。
  “太巧了,我正想找您谈谈辽宁国有企业脱困的情况呢!”我高兴地说。
  “嗨,有什么可谈的,困难多着哩!”闻世震直摆双手。但是从表情上看得出他的心情和两年前大不一样。
  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我采访过闻世震。那正是辽宁省国有企业形势最严峻的时刻,上任不久的省委书记闻世震面对着沉重的压力。尽管他以乐观的姿态谈了如何努力使“难点”转化为“亮点”的设想,毕竟难以掩饰忡忡的忧心。事后,我写了一篇题为《“难点”与“亮点”》的短文,并在结尾引用了一首清代诗人的诗:
  造物无情却有情,
  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
  写是这么写,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寒尽春生,什么时候才能千红万紫,我自己都感到迷惘。———作为我国最老的重工业基地,辽宁国企的历史包袱实在太沉重了。
  进入2000年以后,新闻媒体不断传来辽宁省国有企业扭亏脱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信息。对此我一直将信将疑。既希望确是事实,又担心属于“笔下生花”。“两会”召开之际,我急于去找闻世震,就是为了想解开这个疑团。
  闻世震始终出言谨慎,一再表示“有进展,有变化,但不能估计过高”。我相信这是实事求是的估计。这个估计意味着“亮点”虽未成片,光明开始露头。经过几年与困难作斗争的磨练,人们现在看重的不是抽象的“形势一片大好”,而是能不能看到希望。这一点,现在看来已经不成问题,而且成为上下的共识。
  本溪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程盛中说得非常实在:“经过一年的企业改革攻坚,确实让人看到了‘亮点’。由于产业结构有所调整,技术改造有所进展,市场需求有所变化,连本钢这样包袱沉重的国有大型企业,现在看来‘脱困’已大有希望,当然完全‘脱险’还需要一定时间,要做大量工作。但只要能这样继续走下去,我们对前途就充满信心。”
  颇有理论根底的朝阳市市长王大操,则把问题提到了认识论的高度。他说:“当初提出三年脱困,我是抱怀疑态度的,心里一直打问号。经过两年攻坚的实践,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个经济不发达、在全省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市,能有这么大的变化,使我们看到全省大有希望。人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收获是广大基层干部真正感受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坚持邓小平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多么珍贵、多么深刻的认识!听着这一句句激情的话语,我仿佛看到,尽管辽宁大地上的冰雪尚未完全消融,春意已在人们心头荡漾。严冬将到尽头,千红万紫还会遥远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