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国企扭亏 路在脚下——一些钢铁企业扭亏实践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14
第9版(理论)
专栏:

  国企扭亏 路在脚下
  ——一些钢铁企业扭亏实践的思考
  董贻正
  内容提要:一些已经扭亏为盈或已大幅度减亏的钢铁企业的经验是: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桎梏,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真心实意地学邯钢,扎扎实实地搞好内部管理;以改革分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剥离辅助、下岗分流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重视技术改造,按照效益第一、量力而行的原则,优先抓好一批“短平快”项目,同时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把广大职工作为企业扭亏的主体,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抓好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特别要选派好企业的一把手。
  今年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三年目标的最后一年,总结前两年扭亏工作的实践经验,对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的扭亏增盈,是很有帮助的。笔者从1997年初起,先后到水城钢铁公司、舞阳钢铁公司、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特殊钢公司、江西新余钢铁公司、萍乡钢铁厂等企业进行调查咨询。现在,水钢、新钢等企业已实现扭亏为盈,其他企业已实现大幅度减亏。通过参加企业扭亏实践,我不仅对一些问题有了新认识,而且也增强了扭亏为盈的信心。
  扭亏的突破口在哪里
  国有企业扭亏,要把转变观念放在第一位。企业亏损,表现出来的是效益低下,入不敷出,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观念落后,思想陈旧。特别是在“外因论”、“唯条件论”等思想影响下,一遇困难,就等外部条件好转,靠国家支持,要政策扶持,即“等靠要”,结果是市场在等待中丢失,士气在等待中消沉,效益在等待中流失。水钢的事例很有代表性。1996年,水钢账面亏损二点○九亿元,当时的公司领导认为主要是财务费用过高(当年财务费用为二点○五亿元),要求从政策上给予扶持。但是,深入调查后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着大量问题,归纳起来有“四个一块”:决策失误丢了一块,管理混乱漏了一块,挥霍浪费吃了一块,大小蛀虫吞了一块。对这些问题认识不到,漠然置之,再给多少政策,也会像沙滩注水,无济于事。还有像长城特钢,1997年上半年就亏损了三亿多元。何以如此?是各方面不支持吗?长钢这些年所有政策优惠几乎都享受到了,仅1996年银行就贷款四亿多元。“吃了财政吃银行,吃了银行吃股民,吃了股民吃老外”,结果是越吃越穷,越吃越亏,最后导致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三人一起被免职。而当他们破除了“等靠要”思想,树立了眼睛向内、自立自强的新观念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变化。江西新钢在过去十多年里,山上的转炉主要是靠化铁炼钢,山下每个月送一万吨铁水上山就不得了了。1998年,新的运输部长上任后,带领职工,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采取了有效措施。现在,山上需要的五六十万吨铁水全部由山下供应,彻底取消了化铁炉,仅此一项,每年可降低成本近亿元。由此可见,转变观念的威力是巨大的。这种情况在很多企业都存在,问题在于过去思想受到禁锢,一叶障目,有潜力也看不到,更不要说去挖掘了。
  学邯钢是不是能真见成效
  1992年以来,国务院曾两次发文推广邯钢经验。一些企业在学邯钢后,确实降低了成本。但是,也有一些企业成效不明显。因此,有人认为,不能夸大邯钢经验。实际情况究竟如何?从一些企业扭亏前后的对比中,我感到不是邯钢经验不灵,而是学习态度不对头。归纳起来,有四种情况:
  一是别别扭扭学邯钢。这些企业的领导人虽然在公开场合中也都反复讲学邯钢,但心里想的却是自己的情况怎样和邯钢不同,自觉不自觉地强调本单位的特殊性。因此,尽管嘴上说得响亮,在实际工作中却是行动迟缓,不下真功夫。
  二是舒舒服服学邯钢。邯钢的经验是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引导职工奋力拼搏;但是,在有些亏损企业里,一说调整指标,就层层讨价还价。这种要登高又不想爬山的精神状态怎能把邯钢的真经取到手呢?
  三是大大咧咧学邯钢。邯钢模拟市场核算,要求把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班组和个人;但有的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数据和计量检测手段,承包责任书只停留在公司领导和二级单位的签约上,没有再往下分解。这种大大咧咧的作风,同邯钢的“严、细、实”不可同日而语。
  四是软软绵绵学邯钢。邯钢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敢于碰硬,坚决实行成本否决;而有的企业,一旦任务完不成,在严格考核这一试金石上就经不起检验。这个来求情,那个要求网开一面。一个缺口被打开,很快就全线崩溃,学邯钢也就半途而废了。这里的关键还在领导,用邯钢总经理刘汉章的话来说,关键在于一把手的决心和领导班子的齐心。
  当然,学邯钢并不意味着只学邯钢一家,而是要学习以邯钢为代表的各方面的先进经验,也包括自己内部的一些好经验。
  内部改革从哪里切入
  从实践来看,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必须以改革分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剥离辅助、下岗分流为重点。在这方面,同样需要转变观念,特别是应跳出几个认识误区。
  一是在分配制度的改革上,应跳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误区。一些连年亏损的企业,职工收入本来就不多,有的领导担心如果按有效劳动进行分配,职工收入的差距将会拉得更大,会增加不稳定因素。其实,从一些大幅度减亏或已经扭亏为盈的企业的经验看,正是由于果断地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体现了多创效益多得收入,才更好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像江西萍钢,由于对关键岗位的职工采取了强有力的激励措施,而且规定即使同一岗位,由于所创造的效益不同,职工月收入也可以相差几倍,所以,它不仅能鼓励先进职工不断攀登新高峰,而且收入低的职工也会总结经验教训,急起直追,从而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二是在剥离辅助上,应跳出“背着抱着一样沉”的误区。我国钢铁工业劳动生产率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三百多万人共吃一碗钢铁饭,辅助后勤人员比例过大。因此,在精干主体的同时,必须把辅助后勤部门剥离出去,使他们在为主体生产服务的同时,面向社会,力争在一定时间内做到自负盈亏。但是,有些企业的领导过多地强调这项工作的难度,城市里的企业,认为当地二产、三产都很发达,剥离出去难以谋生;偏远地区或山沟里的企业,觉得辅后剥离,是“猪八戒啃猪蹄,自己吃自己”,反正“背着抱着一样沉”,又何必多此一举。其实,无论在城里还是在山区,都已有一批企业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像水钢、新钢剥离出去的全部辅后单位,去年都已从总体上做到了盈亏持平。
  三是在下岗分流上,应跳出“下岗必然会引发社会不稳定”的误区。下岗不是目的,通过下岗精简职工队伍,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会促进企业提高效益,增强生存能力,使广大职工看到企业发展的前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部分职工下岗了,但只要做好思想工作,积极搞好再就业工程,也不会出现大的不稳定的情况;反之,如果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不仅退休职工的工资和医药费无法保证,而且在岗职工也发不出工资,那么,即使没有一个人下岗,又怎能保证稳定呢?我们追求的是积极的稳定,而不能满足于暂时的稳定。事实上这种消极的稳定,最终还是会转化为不稳定的。
  亏损企业怎样搞好技术改造
  多数亏损企业,特别是亏损大户,工艺和技术装备都比较落后,不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是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的。但是,很多事实告诉我们,并不是一搞技术改造就能起死回生。有的企业之所以亏损,恰恰是因为在技术改造上出了问题。总结一些亏损企业扭亏的经验,在技术改造上,必须把提高经济效益摆在第一位。这就要求,首先,必须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抓好一批“短平快”项目,以求突破。一般来说,亏损企业需要改造的项目多,而资金又比较紧缺。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集中财力,抓住影响当前企业效益的薄弱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尽快取得实效。这样,一可鼓舞士气,二可积累资金,然后再滚动发展。而绝不能全线出击,齐头并进。其次,必须重视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有些亏损企业的领导人总是埋怨职工素质低,搞不了什么革新。这两年,水钢等一批企业的扭亏实践,有力地反驳了这种论调。1997年以前,水钢的技术革新可以说是死水一潭,但现在却开展得热火朝天,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发动职工搞技改。大量事实说明,不是职工的素质低,而是领导观念落后,影响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
  企业扭亏的主体是谁
  企业扭亏的关键是企业的一把手,但扭亏的主体却是广大职工。没有他们全身心的投入,企业要想实现扭亏为盈是不可想象的。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企业领导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一根本方针。尽管在企业里,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是有分工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工人都来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但从一些企业的经验看,只有让广大职工真正享有知情权、批评权和监督权,特别是通过各种渠道,使职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了解企业所采取的重大决策的依据,了解企业效益升降的真实情况,才能激发职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其次,要下功夫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亏损企业的职工,相对来说,情绪比较低落,需要花更大的力气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自己要对扭亏为盈充满信心。有的企业领导老说本企业迟早要成为“泰坦尼克号”,那职工还有什么积极性去扭亏呢?领导干部还要切实转变作风。有的企业职工发不出工资,而领导仍然是出则豪华轿车,住则高级宾馆,这又怎能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呢?企业各级领导还要切实关心职工生活。职工提出的正常合理、应该而且能够解决的问题,必须认真解决。像过去水钢炼钢工人在炉台上喝不到开水,下班后洗不到淋浴,这怎能让职工积极的起来呢?第三,要把提高职工素质作为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切实抓好。如上所述,我们不能把企业亏损的责任归之于职工素质不高,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使企业真正走出困境,必须在提高职工素质上下功夫。从一些企业的经验看,一是提倡在实践中自觉地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讲座,进行系统提高;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等措施,把职工素质高低同工作岗位如何和收入多寡挂起钩来,引导职工主动学习。提高素质,不仅指业务技术方面,也包括思想政治方面,两者缺一不可。
  怎样看待领导班子在扭亏中的作用
  企业扭亏,是机制重要,还是人重要?应该说,两者都重要。好的机制可以造就人才,但人也可以改变机制。特别是企业内部的机制,企业自身完全可以进行改革。这里,企业一把手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朱镕基同志曾强调,更新领导班子最重要;企业一把手可以兴邦,可以丧邦,可不慎乎?这充分说明了企业领导班子和一把手的重要性。
  一些扭亏企业领导班子的变化,大体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外面选派,像水钢公司和其炼钢厂的主要领导就是分别从鞍钢和邯钢选派的;一种是内部更换,像萍钢;还有一种是主要领导没有变化,但班子内部稍有调整,党政关系更协调了。可见,亏损企业领导班子的调整可以有多种方式,既可以从外部派,也可以从内部选,更可以只换思想不换人。
  班子建设,内涵很丰富,我认为当前主要有三条:一是应带头转变观念。很难设想,自己满脑子是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陈旧观念的领导人,能带领职工走出新路子来。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带头学习,特别是要学好邓小平理论,学好党的方针政策,学好经济和技术知识。二是应严于律己,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来影响职工。像萍钢新厂长上任后,首先与职工约法三章,主动要求职工监督;在减员下岗时,他和其他五位厂领导(全厂共有八个厂领导)的妻子都下了岗。这些举动,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推进了企业下岗分流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要敢抓敢管。对相当一部分企业来讲,不是会不会管理的问题,而是敢不敢管理的问题。有的是怕得罪人、丢选票不愿管,有的是临近退休不想管,有的是自己有辫子怕人抓,不好管。因此,要搞好管理,必须首先从这种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