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巴西 改革分配制度缓解社会矛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15
第7版(国际)
专栏:迈向新世纪系列报道

  巴西 改革分配制度缓解社会矛盾
  本报驻巴西记者 吴志华
  摩天大楼林立的圣保罗,灯红酒绿的里约热内卢,现代气派的花园都市巴西利亚以及车流不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给初来乍到的游人留下强烈的印象:南美大国巴西的经济已相当发达。确实,100多年来,巴西在摆脱殖民统治、废除奴隶制度之后,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已达8000多亿美元,约占整个拉美地区的40%。
  然而,巴西总统卡多佐说:“巴西不是一个不发达国家。巴西是一个不公正的国家。”
  不公正首先体现在社会收入分配不合理所造成的贫富悬殊。虽然巴西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5600美元,然而全国仍然有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食不果腹的赤贫人口就有2400万。当你把目光从繁华都市转向市郊、乡村,看到的却是成片的贫民窟,无家可归、夜宿街头的流浪汉和挥镰砍蔗的失学童工。贫与富、现代与落后这种鲜明反差的景象在巴西随处可见。官方统计表明,1998年,占全国50%人口的穷人,收入只占国民收入的11.2%。而只占全国人口20%的富人却占有了国民总收入的83.8%。
  其次是国家社会政策偏差,富者得益多,穷人受益少。据巴西实用经济研究所的报告,全国最富有的20%人口占用了全国退休金的65%,而最贫穷的20%人口只领取2.4%的退休金。这些富裕家庭的子弟享用了国家奖学金的78.9%,而穷人子弟则不到0.1%。全国最富有的20%的人口享受了国家每年公费医疗支出的74%。
  贫富悬殊带来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据联合国统计,巴西在“人类发展指标”上的水平还不如牙买加。成年人文盲率高达16%,全国24%的家庭没有自来水供应,6%的儿童营养不良。为了养活家庭,全国有250万青少年失学,其中许多人加入了童工行列。杀人抢劫、勒索绑架、吸毒贩毒等城市暴力活动日益猖獗。
  为此,卡多佐政府执政后已着手通过制定政策和实行改革来逐步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贫富悬殊的顽症。第一,加大了国家在社会领域的公共投资的力度。去年8月底,巴西政府推出了多年发展规划,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资1.1万亿雷亚尔(约合7500亿美元),实施365项重大发展项目,其中用于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市政建设、就业和社会救助等领域的投资为5850亿雷亚尔,占整个投资计划的59.4%,并提出在2003年实现如下目标:创造210万个就业机会,每年培训职工2000万,给20万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信贷,解决干旱地区居民用水问题,把全国文盲率从14.7%降低到10%,儿童营养不良的比例从现在的5.7%下降到3.7%等。
  第二,推行了教育、福利、税收等社会制度的改革,逐步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巴西穷人并非都是失业者。绝大多数穷人都有工作,但由于文化素质低下,含辛茹苦地劳动,收入却十分微薄,不足以养家糊口。如果将巴西人均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到小学五年级的水平,贫困人口就可以降低6个百分点。全国人均教育程度达到中学毕业水准后,15年内贫困人口每年可以减少4.5%。卡多佐政府执政以后,已着手现行教育制度的改革,重点是发展中小学基础教育。国家每年用于教育的经费将从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6%提高到2003年的6.5%,巴西还通过立法,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将财政收入的15%用于教育事业,其中60%资金用于基础教育。此外,联邦政府每年拨出5亿美元专款,帮助失学儿童,以实现在2003年所有学龄儿童都上学的目标。
  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巴西社会问题虽然严重,但是解决起来要比其他国家容易,因为巴西不是穷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当前迫切需要的是改革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巴西国会正在讨论政府提出的税收和福利制度改革法案。新的福利制度将取消少数人长期以来所享有的特权,扩大普通民众的社会保障范围;而税收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加强税收征管,防止逃税漏税。
  建立美好、公正的社会比增加投资发展经济的难度更大。然而,可喜的是,巴西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已经意识到,解决社会不公正的问题是巴西成为新世纪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本报巴西利亚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