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从法商狠敲竹杠说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16
第6版(国际)
专栏:随笔

  从法商狠敲竹杠说起
  马为民
  最近,新加坡向法国订购了6艘拉法耶特护卫舰,购价约50亿法郎。而9年前台湾从法国购进同样数量、同样等级的护卫舰,却掏了150亿法郎,为前者的3倍。
  自然,这跟军舰的供货方式、装备情况等有些关系,但价格如此悬殊,实属反常。显然还有别的因素:其一,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和尊重一个中国的原则,当年法商对台军售时不能不顾及它的政治代价,从而以此为由抬高价码。台湾当局被法商狠狠地敲了竹杠。其二,法方的售价中打进了巨额佣金,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是具体数额尚不得而知。有的说是5亿美元,而案中人迪马本月初被迫辞掉宪法委员会主席职务之后,终于开口讲话,说“佣金可能高达50亿法郎”(折合7.6亿美元)。鉴于迪马是当时的法国外交部长,他的说法恐怕不会太离谱。此言一出,台北恐慌,声称要调查台方的受贿人。而在法国,拿黑钱的人据说很多,由此抖出了战后法国最大的政治经济丑闻——埃尔夫案,对台军售丑闻乃是此案的冰山一角。据认为,如案情和盘托出,将会有许多政客中箭落马。
  台北军方感到在那场交易中上了大当,于9日宣称,还要“了解”,“不予评论”。12日,它暗示台湾也有人受贿,并要求法国提供相关调查情况。此前,它曾扬言,如果法方的调查证明存在佣金,就将要求索赔。问题是,法国此类丑闻哪一桩查清过?即便查清了,台湾的“文官武将”真有虎口拔牙的能耐?所以,台湾当局的“索赔”云云,实属虚张声势,以攻为守,目的在于搪塞公众,并掩盖挨宰后的窘相。
  不难看出,在9年前的那桩军售中,法商是见利忘义,助桀为虐,台湾当局则是哑巴吃黄连,至今有苦难言。
  台湾一些政客置民族大义和台湾的根本利益于不顾,不走正道搞邪道,老是玩些不义不利的小动作。靠“银弹”乞一纸“建交公报”,以高价买些军火,小志得逞,便得意忘形,惹人耻笑。当初从法国购得军火,他们真的以为扩大了“国际活动空间”,实际上是当了一回“冤大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