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结构调整没有固定模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16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家谈

  结构调整没有固定模式
  湖北枝江市统计局 邓晓冰
  春耕春种在即,新的一年该种什么?种植结构该如何调?
  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压棉扩菜”、“压粮扩果”等等,并硬性规定了一些指标,某某乡镇要减少多少亩棉田,某某乡镇要新增多少鱼池等等。无疑,这些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这些指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究竟能否落实姑且不论,它本身就是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农业结构的调整并不是靠政府一个政策、一个命令就调得好的。一切政策法规只能来自于实践,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硬要让良田变鱼塘、变果园,试想,鱼多了又怎么办,水果多了又怎么办,市场就这么大,一窝蜂地去挤一座独木桥,岂不是从一个极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大跃进时的村村炼钢,80年代的乡乡办企业,我们不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吗?况且,近几年北方苹果供过于求,南方柑桔价格直线下跌,已经在提醒着我们,水果市场已趋饱和。又如,近几年棉花价格不尽如人意,但从长远趋势看,纺织行业可能逐渐复苏,棉纱的供求状况也有可能改变。因此,种植结构的调整没有硬性指标,没有固定模式,只能是面向市场,面向实际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把农业结构调整落到实处,才能把政府的富民愿望与农民的求富激情相结合,充分发挥农业的最大优势,挖掘土地的潜力,最终造就一个高效、优质的精品农业,形成农业产业化的新格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