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乘势而上 顺势而为——“两会”代表委员谈西部开发(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13
第6版(两会专版)
专栏:两会聚焦

  乘势而上 顺势而为
  ——“两会”代表委员谈西部开发(下)
  “两会”期间,在人大的小组讨论会中、在政协大会的发言上,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在宾馆的餐厅里,代表委员都在议论西部大开发,这中间,既充满着信心与热情,也不乏客观的分析和冷静的思考。
  重识河山转变思路
  一个地区要获得发展必须开发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代表委员们谈到,过去人们对西部地区资源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广阔的土地、丰富的矿产和充足的劳动力上,但随着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重新认识西部的特点就显得十分必要。云南省计委主任庞锡钧代表说,云南参与西部大开发,原有的有色金属、磷矿资源的优势在逐渐减弱,而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丰富的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越发突出。
  来自四川的聂荣贵委员说,四川除了拥有雄厚的农业基础、丰富的水能资源外,100万科技人才队伍、40多所高等院校和45名两院院士,与西部各省市相比具有相对优势,当前的工作是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对资源优势的重新认识,带来发展思路的转变。来自甘肃的穆永吉委员认为,要从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靠拼资源的发展路子转变到低消耗、高效益、生产与环保并重的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上来。
  发展特色抓住关键
  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西部大开发指出,各省区市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地理和资源等条件,着力发展自己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有条件的还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既是对地方省区市的一项具体要求,也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步骤。重庆市副市长赵公卿代表说,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要发挥西部工商重镇、三峡库区等区位优势,发挥在西部开发中的战略支撑、对外开放窗口和经济辐射的功能,加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
  云南省因在去年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而备受海内外投资者关注,云南省省长李嘉廷代表说,“绿色经济大省”主要内容是云南在西部开发中利用其丰富的生物、旅游和水能资源,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开发具有有利于维护生态的低污染、高效益的生物、旅游等产业;目前正在抓紧论证中的“中华生物谷”是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要内容。来自新疆的金云辉委员说,新疆发展特色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首先要发展以棉花为重点的种植业和以深加工为重点的畜牧业,只有这样,才能挖掘自己独特的潜在市场。
  西安是我国西部科技资源相对密集的地区之一,来自陕西的傅继德委员介绍说,西安拥有各类科研开发机构4000多个,有50多个国家级实验室和测试中心,每年有近3000项科研成果问世,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已有2400家。在西部大开发中,西安将全力发展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高效节能、生物制药、新材料为主的支柱产业,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型的小巨人企业。
  规划长远稳步推进
  面对西部开发的高潮,基于过去搞开发的那种一哄而起、重复建设的沉痛教训,代表委员们指出西部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有长远规划,稳步推进,当前应该按照中央部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厉有为委员说,西部开发不仅关乎西部地区而且关乎全国各地的协调发展,就西部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而言,一定要讲求效益,决不能在西部大开发中上一批经济效益差的项目,再背上重复建设的包袱。
  水长天委员建议,各级领导应对西部大开发心中有数,重点是什么应有通盘考虑。要拿出有轻重缓急的计划和设计,不能搞一哄而上。西藏拉萨市市长洛桑江村代表说,西部开发既然是系统工程,就应该多方面考虑,既要考虑眼前又要考虑长远,环境保护不仅是西部开发的切入点,也是西部开发的支撑点。
  来自四川的人大代表陶晞晦告诉记者,四川认真按照中央西部大开发的部署,继前年全面禁伐天然林后,去年又开始在42个县进行生态建设工程和300万亩的坡地试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由政府投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就表现出一种理智和成熟。
  (本报记者 张帆 程国慧 任涛 吴兢 陈智霞 采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