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减少行政审批 完善市场规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13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审批手续减少意味着经济自由度提高,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长期个人收入等指标都和经济活性成正函数关系——
  减少行政审批 完善市场规则
  茅于轼
  据说,深圳市去年把所有工商管理方面的措施列了一个清单,将有效和停办的审批、管理项目公布于众,此举甚得民心。而北京市这次一举取消了40%的行政审批项目,其自我约束、自我改革的力度更大。目前中国许多大城市的市场规则还有待完善,应该向北京学习。
  行政审批过多会增加寻租行为,助长政府官员营私舞弊,影响企业的努力程度,使经济丧失活力。从审批过程讲,增加行政部门的审批权力,就增加了寻租的机会——某些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向企业收费、摊派和索取贿赂等。因为目前我国的社会分工和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够健全,造成很多中低薪收入的政府官员有极强的不平衡心理和利益取向;主管部门的权力又天然大于企业或个人,并且其随意性难以鉴别和控制,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官员利用手中职权营私舞弊的情况。而行政部门越庞大,行政审批“关卡”越多,寻租机会就越多。
  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政府信誉的角度讲,更应提倡“监督检查”而非“限制审批”。“审批”是对拟发生的“错误经济行为”的一种事前预防,它与事后“监督检查”同为政府的管理手段,两者缺一不可,但在具体阶段和具体管理对象上应有所倾斜。管理社会治安,前一种更有效;而管理经济,应该多用后一种。比如我国在登记一家企业时,要求设定注册资金标准。事实上一个企业的资金是在运营过程中逐渐积累的,而且需要一定量的流动资金,不可能把眼前所有的钱和未来将要赚的钱都放在银行里头。因此,很多达不到注册资金标准的企业就想办法去开假证明。据说现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专为注册企业开假证明的皮包公司。可见,一些审批手续不仅加大了企业成本,还败坏了社会风气。
  拿美国来作比较,管理者会在企业开张运营后去实地检查,如果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注册资金、经营范围等和申报的不符,再施以重罚。从道理上讲,政府对企业进行事后检查比预防式的层层审批更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率,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财富运转速度;而对政府主管部门来说,少事前“烦琐”审批,多事后的“实地”约束和检查,更能体现他们把“方便”送给企业,恪尽职守,善始善终,为人民服务的本色。
  减少审批手续是扩大开放的需要。减少行政审批手续能提高经济自由度,有助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在国际上,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经济自由度”。在国际权威评价机构美国传统基金会的经济自由度评价体系中,包括贸易、税收、货币政策、政府管理、资本流动等指标。其中,政府管理这一指标十分重要,它包括政府花费和审批权。政府机构庞大,花销就多;审批的权限越宽,审批的项目越多,则经济自由程度越低——这意味着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发展的程度越高。目前,外国资本在考虑是否来华的重要参考指标就是我国行政审批的情况。我国要想加入WTO,融入全球一体化经济,就必须在着意减少行政审批(包括精简管理经济的政府机构)上下功夫。
  减少行政审批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率、长期个人收入及收入的公平程度等指标都是和经济活性成正函数关系的。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走过的路也说明了这一点。比如从前使用粮票包括各地粮票和全国粮票,就是为了限制人口的城乡流动和区域间流动。农民不能背着粮食进城——这种管制就是限制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取消粮票等票证是一种象征,说明政府开始转变了发展经济的思考与行为方式。如果各地都能像北京这样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放宽对企业经营的限制,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会呈现出更有活力、更繁荣的景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