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18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学
  路侃
  我们即将走进公元纪元的第二十一个世纪百年。回首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大概有四个最为显著的巨大变化:
  “五四”新文学对几千年旧文学的革命性变革;新文学以现代形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中国现代化精神的文化标志;社会主义文学从兴起到繁荣,成为与经济、政治协调发展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国文学在社会的不断开放中成为与世界文学相互包容的一部分。
  这四方面变化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几个鲜明特征,即文学的功能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空前扩展,文学的社会价值在新中国获得极大提高,文学的文化价值在社会开放中具有更广泛的世界智慧和资源性。历史上没有哪个时期像二十世纪使文学的认识、教育、社会、审美、愉悦等功能发挥得这样多,从民族危亡到社会变革,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学在二十世纪远远超出了古代文学多为认识与审美的单纯功能,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成为战斗的号角、人生的星光、国力财富的标志。也没有哪个时期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文学成为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中的精神文明建设部分,从而在国家意志的保障下发挥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从根本上防止了“一手硬,一手软”的消极影响。也没有哪个时期像在二十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文学在现代化中与世界文学相互影响,成为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与资源。这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进步主潮,它对未来中国文学的走向仍在发生重要的影响。
  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将面临怎样的环境,将会怎样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在小康的起点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要走向全面复兴。
  中国要发展,中国要强大,中国要稳定,将是进入新世纪中国的主旋律。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也将面临更广泛的经济文化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决定了中国文学应该有更大的作为,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应该是新世纪中国繁荣富强的一部分。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此后,江泽民总书记又提出:“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最近广东考察工作中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问题提出。这为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打开了重要思路,即怎样使文学与文化纳入社会全面发展,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视为关系我们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精神实力来提高其水平。这需要文学有一个博大的社会视野和世纪胸怀,有一个面向新时代的奋发精神。这种视野、胸怀、精神首先是对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世界格局中发展的关注,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深入中的中国人民的关注。把这种视野和精神结合于文学实践,在理论上迫切需要加强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价值理论的研究,需要丰富和完善我们的文艺价值体系,如社会倡导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文艺的精神取向,文学艺术的结构位置,文化层次的主导与丰富多样补充及其如何调整,如何塑造更多更感人至深的英雄形象,如何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英雄形象在内涵与外延上丰富发展等。文学艺术要加入综合国力行列,还表现为更多的杰出人才、风格流派,更多的优秀作品,特别是要通过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创造出面向新世纪的,面向新中国百年发展、全面复兴,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及其环境中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在中外各种思想文化的对比中提升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魅力的文学精神,产生新的世纪回响。世纪之交的文学特别需要这种开阔的时代精神。这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市场环境和作家艺术家的崇高追求。当前活跃繁多的文艺现象,包括年轻作家的创作现象,需要实事求是的理论批评和媒体宣传来分析提高,需要由健康说理、切合实际的文艺评论来营造有利于人才创作的人文环境,改变一些不着边际的“捧杀”、虚无主义的“骂杀”或脱离实际的“论理”。而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或志向、修养则是文学生产力水平的第一要素。关注宏观世界,关注人类优秀文化的演变,关心人民的命运,而不是囿于自我和享乐,可能是年轻作者成大器之必须。
  现代化和市场经济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的基本面,这两方面将对文学和整个文化发生更深刻的影响。
  文学将面临如何处理好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形成新的发展面。比如如何更新作家的知识和生活视野,如何提高作品的科学品格和现代美感,如何增加作品的科学精神而抵制反科学精神,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和科学精神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辟新的艺术领域,如何改进文学的传播。但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经历又已经证明,崇尚科学至上的技术主义是一把利弊共存的双刃剑,即现代化的发达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优越时,也同时带来人与自然和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冲突;而不恰当的科技运用也会造成对艺术价值和艺术精神的破坏。例如要法制精神还是要江湖精神,在某些“炫技”的警匪片中就不是很清楚。又如,现代化带来娱乐性大众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和青年审美趣味的“轻质化”,这对于调节现代生活紧张节奏是需要的,但是它又很容易造成对严肃的文学精神的消解和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审美趋向的“轻质化”和社会提倡的崇高美学价值是现代化过程中始终面临的如何调整的矛盾。目前一些标有“新人类”或“另类”符号的文学新人作品也突出地反映了“轻质化”与社会价值观、物质享乐主义与社会责任感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反映审美趣味的差异,而且关系到人生价值的取向。与此相联系的另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是,现代化会不会导致严肃文学的消失,网络文学会不会取代图书文学?艺术品种的生命在根本上取决于它的功能价值。文学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对人、对人的精神、人的内心的细致关怀,这是其他现代物质文明与大众文化所难以企及的。物质的富有取代不了人类心灵交流的精神需求,现代化越发展越需要人文精神的抚慰。因此,现代化及其轻松文化尽管会越来越发展,但崇高的文学精神仍将是文化的主流。文学面对现代化,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双峰并峙。西方有学者认为现代化越发展越没有理论,这正是造成那里以金钱享乐为动力的某些大众文化泛滥的原因。而这也正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需要从价值理论上解决,也可以解决的。
  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发展将给文化开发带来巨大的潜力。经济开发中的人力资源需要依赖文化和文学教育,经济结构调整会促使文化产业继续扩大,并使文化向其他产业渗透,技术美学、经营理念、商业开发都会因增加文化含量而增长。文化的经济性将使新世纪文学继续出现结构的分化,如经济、现代化、民主与法制的发展可能使某些通俗文学更加向消费性文化经济转化;文艺产业会继续扩大,文学的经营方式会继续转化,文学市场会逐渐成型,出现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文学生产力会进一步解放,文学对经济建设的直接价值和间接影响会进一步显现,文学传播会更加扩大化,文学会更加重视读者的反响,即文学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下会有更多的活力。但经济发展也会明显带来创作个人化与作品社会效果的冲突,个性写作空间的扩大与文化秩序、社会价值的矛盾会经常存在,有些对偏激的个人化写作的商业炒作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矛盾,新世纪文学对此将不断需要法制规范和道德自律的调整。文学作为个人的精神活动是自由的,而文学作为投入社会的活动又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文学的物化生产和市场经济、和社会人一样,也是法制的对象。文学的物化——书籍是商品,但文学精神、文学家的心灵决不可商品化。自律意识和法制规范可能是从根本上防止庸俗有害作品产生的屏障。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世界各国面临的生存发展环境,而且已经在影响新世纪中国的经济、文化环境。
  最显见的事实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世界范围的经济和文化资讯环境。网络对文学不仅带来同一层面的文化的世界信息,而且使文学实现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所有不同层面信息的同时交互影响,大大丰富了文学的信息和资源,也扩大了文学对社会的传播和影响。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面临的一个机遇就是如何让世界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中国。但全球化带给文学以至民族文化的冲击也是显见的,全球化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也是不尽一致的,文学在新的世界背景下维护和发扬民族性,不仅是祖国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新世纪文学的民族性特别需要凝聚和激励人心的民族精神塑造,需要有更多的体现民族精神的英雄形象,需要有强烈的思想艺术感染力来帮助人们分辨全球化中的文化优劣。新世纪的民族化也是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和现代化的民族化。在一些作品中,文学已经出现了先锋形式、现代手法与民族现实生活内容、民族审美习惯,以及优秀民族精神的较好结合,产生了较高的审美效应。而文学艺术民族化实现的关键,不仅在于形式和内容,更根本的是怎样提高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功能。艺术史表明,越是生活功能强的艺术品种,越具有生命的价值,绘画造型艺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远古的陶器、骨饰到近现代的建筑、服装、餐饮、工业设计、遗传工程,人类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离开过美术的需要,它的每一次流变演化,大多迅速被日常生活所吸收,因而在总体上美术的生命价值是艺术门类中最强的。文学的民族化也需要加强这种生活的功能。因此,文学的基本面应该贴近人民,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就是一种必然的要求,真情实感总是产生共鸣的基本前提。除此也许还可以有一种大文学的思路,即文学不但是“纯文学”,还有消闲的、旅游的、文化产业的、教育的、经济开发的文学,在生活消费中促进人们,特别是青年与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亲缘感。
  对二十世纪的文化回顾反思将深深影响二十一世纪的文学发展。
  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百年即将过去,历史的沧桑感和现代科学文化提供的高度文明足以使人们超过以往任何一个世纪之交,迅即对过去的百年作出回顾总结,形成世纪之交的文化热点。这种反思可能是新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一种推动,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在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怀疑开始突出和新世纪中国发展机遇的国际国内背景下,认真对待世纪百年的文化反思,有利于促进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生产力。这些反思必然要涉及一些事关二十世纪文化波澜的问题,如文学的现代性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关系等等。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历史观,百感交集中应该有一个主心骨,有一个立足于新世纪中国发展的出发点。特别需要科学地总结邓小平理论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正确评价总结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历史,全面分析人类文化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在目前的二十世纪文化反思中,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虚无主义的妄自菲薄,把民族文学历史说得一无是处,二是商业主义的庸俗噱头,如选编几大“性丑闻”之类。回顾是为了增强人民的凝聚力、提高文化建设水平。因此,我们需要历史唯物论的、实事求是的、建设性的、多重文化视角的严肃反思。
  新世纪文学的繁荣发展关键在人,在于产生代表新世纪时代精神的文学家。新世纪文学家的成长有赖于他所生活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有赖于他从前人那里的继承发展。因此,新世纪的文学也有赖于今人、今天的创造。为了新世纪的中国文学,为了新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让我们从现在的文学创作、文学生产、文学教育认真做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