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黄河源头开发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19
第1版(要闻)
专栏:西部纪行

  黄河源头开发忙
  本报记者 马应珊 李建兴
  初春时节,青海高原的黄河源头仍然皑皑雪装。但是当记者来到黄河源头最大的农业区——海东地区采访时,只见治理荒山,扩建公路,退耕还林,改造黄河的宏伟战场已经摆开。
  “海东地区,是青海省最大的产粮区,地处兰州、西宁两个省会城市之间的经济带,承担治理黄河源头,发展生态经济,控制水土流失,为本省和黄河下游7省区人民造福的历史重任。”海东地委书记赵永忠、副书记叶松年一边翻着本地区开发的规划表,一边向记者描绘全地区发展的宏伟蓝图。围绕西部大开发,海东开始了四忙:忙生态环境治理,忙退耕还林,忙调整产业结构,忙基础设施建设。春节刚过三天,地委和行署就抽调全区2800名党政机关干部,组成6个开发工作组,由12名地委领导任组长,深入到民和、乐都、平安、互助、化隆、循化6县各乡镇结合春耕忙开发,擂响了海东地区6个农业县开展治理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的战鼓。
  当记者来到祁连山南麓的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寨回族乡时,县委书记王太学带领县水利局、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干部正在现场调查荒山拍卖情况。乡长马长存告诉记者,高寨回族乡地处湟水河北岸,全县有12万亩荒山,因缺乏资金得不到治理,下一场雨就有几千吨泥沙流入黄河。全乡干部群众转变观念,目前已和福建、西宁、兰州等地的8个单位和个人签订了25271亩荒山拍卖合同。有的种树,有的种药材,有的种牧草搞养殖。乡政府还制定了你发财、我发展,谁投资、谁受益,长期不变的政策,使黄河上游的开发治理与群众和投资者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外乡人来青海投资的积极性。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撒拉族农民马牙古拜投资27万元,承包了1000亩荒滩,修建了二级提灌站,修建水渠200多米,开展平整土地300亩,今年已造林15亩,栽种果树70亩。目前,全海东地区6县已拍卖和个体承包荒山面积达13.9万亩,3.78万亩荒山已开始种上了果树、杨树、枸杞、花椒树、牲畜牧草、柴胡、党参等。这为封山治沙、控制水土流失,治理黄河源头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记者来到平安县古城乡石壁村,看到全村280户回族群众正在丈量土地,落实退耕还林计划。村委会主任韩生录向记者介绍,该村有1700口人,2100亩耕地,大部分土地挂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治理黄河源头,退耕还林,全村农民积极性非常高,目前已自觉退耕还林1700亩。村民们在这些地里栽上经济林,种上了柴胡、党参等中药材。耕地虽然减少,但收入却增多了。
  海东地区把调整产业结构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拉动了高原特色经济的发展。在乐都县湟水河谷地,成片的塑料大棚覆盖了村庄四周的黄土地。当记者走进高庙镇田蒲家村农民蒲永寿的蔬菜大棚时,外面白雪皑皑,气温零下13摄氏度,棚内却温暖如春,一片绿色。蒲永寿说,从去年开始他建成两个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当年收入达1万多元。如今全村96户农民,就有140个蔬菜大棚,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4000多元。
  经济结构的调整,使海东地区的循化县成为畜产品加工基地,办起了20多家畜产品加工私营企业,上缴利税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60%。平安县沙沟乡树尔湾村办起82个加工精炼食品油工厂,加工油菜籽达2.3万多吨,已成为全县的油料加工基地。2月27日,记者到该村采访时,全村刚开完“西部开发动员大会”。翻开村党支部书记马应民的工作总结和动员报告,前半部是闪光的数字,后半部是开发的宏图。他说,前几天村里刚开了一次动员存款储蓄会,全村人当天就拿出350万元。他们准备用这些钱盖楼、装电话、修公路,将自己的家乡建得更美、更富有吸引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