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马钢怎样破解企业房改难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20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马钢怎样破解企业房改难题
  本报记者 朱剑红
  企业房改是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难点,但作为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配套措施,又非改不可—
  马鞍山钢铁公司可不是个小公司,1999年销售收入达66亿元,光职工就有十万之多!主管房改工作的副总经理王让民说,1998年6月公司宣布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时,他的压力大极了!几十甚至上百职工每天晚上围聚在他和公司其他领导人住的楼下,喊着口号要分房子,长达半个月之久。更有昔日熟悉、友好的老职工指着他的鼻子骂。
  王让民心里感慨万千:“不是我们心狠,是老办法实在不灵了!”
  背水一战货币化分配
  过去的马钢领导只有为职工解决住房的好愿望,但在旧住房体制下却无能为力。旧体制不行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数字也许能说明问题:80年代中期,马钢提出“用五年时间消灭无房户”,然而,五年后马钢的无房户从3000多户增加到8000多户;1991年,马钢又提出“用三年时间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可是,到1993年底,无房户增加到1.2万户!1994年到1998年,公司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投资6.8亿元建购职工住宅,分配住房9000多套,但从那以后无房户又增加到1.5万户。房子年年分,可要房的队伍越排越长,要房的标准也越来越高。
  能不能再多投资、多盖房呢?答案是不行。马钢1992年就开始搞房改,推行公积金制度、提租补贴、按成本价出售公房,哪一步也没落下。但马钢全部职工住房10多亿元,按房改成本价全部售出,也只能收回1/5的资金,还不够偿还3个多亿的住房借债。1997年公司计划投资3.27亿元来建房,但除了公积金2900万元、售房款5050万元外,公司只能拿出1200万元。1998年公司又计划投资1.5亿元建房,也由于没有资金来源而搁浅。也就是说,旧体制的资金渠道走不通了。此外,马钢是上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要求企业的财务规范运作,不可能随意挤占成本和生产经营资金来盖职工住宅。在目前企业效益不佳的情况下,每年再提一两个亿来盖房,显然不可能。
  王让民算了一笔账:如果不搞住房货币化分配,马钢没有20个亿、没有20年,就别想解决现有的职工住房问题!
  新制度的曙光
  马钢的货币化分房办法规定:1994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无房职工,发基本补贴和工龄补贴;1995年1月1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发基本补贴;购房未达标的,只发差面积补贴;1999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用增加单位住房公积金缴交额的办法按月发放住房补贴。
  货币化分房的方案一经确定,马钢就拿从前分不下去的800套房子来实行,效果怎样呢?马钢房改办主任查显平为记者归纳了新制度带来的五个变化:
  第一是人们的观念开始有了变化。第一批货币化分房时,排在第一的职工苏鹤松考虑到自己家的经济条件,没有挑最好的房子,却挑了一套顶层中套房,节省了2万元钱。
  第二是要房的队伍分流了。一部分职工拿到补贴到市场买房,一部分职工则先到市场买房再回马钢等补贴。还有一部分职工到别的单位要房去了。
  第三是企业的存量房屋活起来了。马钢70年代招收了一批下放学生,其中原籍上海的大多数已回去,他们在马钢的房子并未交回企业。新制度实行后,这些存量房屋活跃起来,并有600多套通过市场流入无房户的手中。
  第四是企业的负担减轻了。过去职工分房不管是不是双职工,一分就是一套,不可能分半套。现在按人员补贴,不是马钢职工不享受。此外,资金压力减少了。按新办法,解决一个职工的住房企业平均补2.5万元左右,2万无房户的住房补贴需5亿元,而原来需要20亿元和20年时间。
  第五是住房建设的速度加快了。新制度规定住房补贴进企业成本,而住房建设的成本要折算为成本价,向购房职工收回。这样,马钢建房资金实现了良性循环,企业建房积极性也高起来。今年,马钢将有2000多套经济适用房竣工,50万平方米的小区已经破土动工,三五年可建成近万套住房供职工购买。
  由于目前马鞍山市房源有限,政府还不能有效控制房价,马钢这么多职工都推到市场买房,会抬高房价。所以,马钢准备利用企业的存量土地,用三五年时间建成1万套住房投向内部市场,确保在实行货币化分配后,职工能够买到经济实惠的房子。
  让新制度走好
  新的分房制度实施半年多,已有近1700名职工拿到住房补贴并购买了公司提供的经济适用房,还有约700位职工走向市场解决了住房。那么,这些当事人心里怎么想的呢?
  新的分房制度对职工观念上的冲击不小,因为算算账,谁都知道实物分房少花钱。用马钢党委书记顾章根的话来说:“特别是那些已经排到实物分房的门口的职工,心理最不平衡。”汽运公司政治处王胜军1987年进厂,这次分到了84平方米的一套住房,11万元的价钱使许多职工望而生畏。王胜军对记者说:“最后一次福利分房本来有我,如果不搞新办法,我可以省四五万块钱。”但是,他对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记得很清楚。他觉得,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钱买套房子,却住不了几天,相比之下,美国老太太先住房、后还贷款就划算得多。
  面对新制度,一部分职工开始按照自己的经济条件来调整住房消费。一位分到新房的职工找到管房的干部,要求换一处老房子,条件是“老到不用掏钱”。后来他得到了一套1964年盖的63平方米的房子,只用住房补贴就全部买了下来。铁运公司工人沈少平家庭经济条件稍好一些,他选择了“拿补贴买商品房”的路子,自己出9万元钱,加上补贴和住房公积金,共花11万元买了一套商品房。虽然还贷款的压力不小,但一步到位,住新房、住好房,他说自己“比较满意”。
  几位多年管房的职工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新制度透明度高了,给工人带来的好处是公平公开了,分房子的希望大了。
  对一个大企业来说,从实物分房到货币化分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马钢的住房货币化分配还有很多需要继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例如,住房补贴如何落实的问题,仅仅是无房职工的补贴就需要4亿元,再加上购房未达标者的差面积补贴,以及新职工每月以公积金形式发放的补贴,对马钢来说是个不轻的负担。补贴资金从何而来、每年安排多少、各种补贴怎样发放等,都须精心安排。此外,无房职工拿补贴要按公司建经济适用房的进度来排队,在公司暂时排不上队的职工上市场买房时,暂时拿不到补贴。怎样建立激励他们上市场买房的机制?
  在马钢,记者采访到的工人和干部都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如果只有马钢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单方马钢职工家庭压力较大;如果只有马钢职工拿出那么多钱买房,而别的单位照样实物分房,马钢职工心里想不通。所以,全社会都应该加快住房货币化分配的步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