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科技兴农:阜阳农民真“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19
第4版(综合)
专栏:

  科技兴农:阜阳农民真“牛”
  在安徽,都说阜阳人爱吹牛,其实阜阳人也真有“牛”可吹,全市黄牛饲养量四百二十万头,年出栏一百三十万头。这个一千二百多万人口的全国第一大农业市,靠抓黄牛改良、秸秆开发、疫病防治的技术组装、配套服务,圆了农民粮多、草多、牛多、钱多的致富梦。
  在阜阳市黄牛改良中心,记者看到一头头庞大的种公牛在栏内“哞哞”直叫,技术人员在采精室细心地采精装管。李坤富主任介绍说,中心占地九十八亩,有“利牟辛”、“夏洛来”、“德国黄”、“西门塔尔”等品种的种公牛五十头,每年采的精液能装七八十万只试管,几年来共改良黄牛三百二十万头。他说,改良后的黄牛体大、肉多、皮张好,市场俏,每头牛增值四五百元,仅改良一项就为阜阳农民增收十五六亿元,老百姓说改良中心是咱们的致富中心!
  市农经委主任董石一告诉记者,为了把科学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发展黄牛生产,市里推行科学管理,从市改良中心到县区建改良站、乡镇建配种点,三级网络,配套成龙;疫病防治,分片承包;饲料青贮氨化,分级负责把关。这种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科技服务,大大刺激了农民养牛的积极性。
  在阜阳任过多年书记的副省长王怀忠,谈起科技兴农感受颇多。他说,农业要搞产业化,走规模集约化经营之路,就必须狠抓科技,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了使农业上台阶,阜阳不光大抓黄牛改良,还抓了生物组培工程,同时上了种子包衣剂生产线。生物组培推广了红芋脱毒、马铃薯脱毒、薄荷脱毒等等高新技术,脱毒红芋每亩增值二百多元,全市已推广三百六十多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增产效果达到百分之十以上的种子包衣技术,全市已实现了百分之九十的覆盖面。有人算了一笔账:黄牛改良、红芋脱毒、种子包衣三项技术,总投入不到一亿元,而去年就为阜阳创收十四亿多元,农民因此人均可增收百元以上。
  市委书记刘伟经常提醒全市各级干部,农业需要科技,农民呼唤科学,而要使“农业与科技携手”,用科技武装农民,要靠领导干部的谋略和实干精神。在阜阳市,上述三项高新技术一直被作为市县区的“一把手工程”。
  阜阳市黄牛改良中心技术员在草地上遛牛。
  本栏照片均由本报记者刘杰摄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