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阅读
  • 0回复

在新的岗位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5-01
第2版()
专栏:

  在新的岗位上
  蓝坪
在冬天的一个夜晚,五一二号钻探机已经向地底钻进了六十八公尺,突然钻孔里的泥浆循环液开始漏失了,泥浆泵吃力地响着,孔口还是排不上循环液来。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再钻进的,班长指挥关了车,记录员迅速拿着木标测水位,测了几次都感到水面是在四十四公尺处。他把这情况向老机长方陆和汇报后,机长考虑了一会就决定在四十四公尺处堵漏。人们忙着换钻具,合泥球……。早晨一点钟,接班工人来了,其中有一个身躯魁梧的人,他一声不响地拿了这一班采上的岩芯仔细瞧了瞧,又从身上掏出来一个小笔记本查了一下,就走到机长面前说:“这不是四十四公尺处漏水,是孔底漏水!”
机长惊讶地说:“人家都测了几次了嘛!”提意见的那个人回答说:根据自己的记录,以前钻孔漏过好几次水,都不是在四十四公尺处;而且以前所有漏水地方的岩层,都同刚从孔底采出的岩芯一个样。工人们把他们围住了,有人证实了他说的话。机长方陆和是刚从临潼休养后回来的,这个新钻孔的情况还不大了解,经这么一说,他就改变了决定,采纳在孔底堵漏的意见。果然,泥球一投到孔底就堵住了,发动机又以巨大的声音吼起来,钻机恢复了正常的工作。
这个向机长提意见的人,就是人们带着喜爱和尊敬的心情,称呼为“老学工”的五一二号钻机工人张正祥。不久以前,他还是一名人民志愿军战士。一九五四年七月,他才根据祖国内地建设的需要转业到西北地质局六四一队来。他所在的班班长才十九岁,副班长二十岁,全班的技工和学工都是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而他却已经三十三岁了,这就是他所以显得“老”的原因。
这位“老学工”在朝鲜战场上带领着比现在全班还多一倍的战士,独立地执行防空哨兵的任务。上甘岭战斗时,他的岗位是在敌机的“重点封锁区”的交通要道。有一个夜晚,敌机疯狂扫射轰炸的时间很长,防空用的信号弹都用光了,张正祥就带着几个战士冒着弹雨站在十字路口,用喊话来指挥通过的大批车辆人员。炸弹在附近爆炸,子弹在头上呼啸,甚至敌机俯冲时的气浪把他们的棉军装都刮动了,他们都不顾,一直坚持指挥。一夜之间敌机俯冲投弹九十多次,但由于他们英勇熟练的指挥,通过的车辆人员未受到丝毫损失。这不过是他所有的英雄事迹中的一次而已。就是他,如今来到了祖国的内地,参加了工业建设的尖兵——钻探队的队伍。
岗位的改变给他带来许许多多困难。刚来到矿区的第一天,他看见钻杆在飞快地转,机器轰轰地响,谁知道眼睛看不见的几百公尺的下面是什么情况?孔这么深,怎么能工作?机长看出了他的心情,就温和地对他说:“你刚来还不了解情况,先看看,过几天再开始工作吧!”他才放下了心,在旁边看着。可是,尽看也不是滋味,就学人家拿起垫叉,等钻杆一提上来就叉住,可是手脚显得很笨拙,老不能很快地叉到要叉的地方;搁下垫叉他又向钻塔上爬去,十六公尺多高的钻塔,被风吹的乱颤,还没到顶就觉得头昏眼花站不住脚;帮别人拧钻杆吧,有一种是反丝扣的,他也不知道,用了很大的劲挣的满头大汗也拧不动。他苦恼了。
“今后怎么工作哩!还是请求回部队吧,这种事情可不是拿枪杆子的人干的。”这个思想随着工作中困难的增加,越来越烦恼着张正祥。这个时候,他又情不自禁地想到政委在他们临出发时所讲的话:“过去你们站在保卫祖国的最前线,今后仍然要站在建设祖国的最前线。”他的思想斗争延续了很久,得出的结论是:“过去为了保卫祖国出入于枪林弹雨之中,现在在和平环境里搬弄机器,绝不能退缩,不会就学习,一定要掌握这门技术!”于是他制定了学习计划。他在工作中不懂就问,或者碰到问题就查书本。他有一个赴朝慰问团赠送的慰问手册,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每天的工作情况、学习心得、好的经验等等,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平时,他老是拉着别人给他出个“情况”来考他,他回答错了就让出问题的人再给他讲。有一天下班以后,同志们谈论着这回进尺很快,他连忙问:“我今天扶给进把,听见孔底跟驴吃豌豆一样咯迸咯迸响,要是正常钻进怕就是这个样吧!”大家都笑了,认为他的学习精神真不错。在他担任班记录员时,因为不会打算盘,连班生产报表也不会填,硬是扳着指头一个一个地算,数目太复杂了,他就在纸上画一根一根的线往一块加。这样太花费时间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打算盘才行。在同志们的帮助下,他终于学会了加减法。就这样,他的技术水平一天天地提高了。
由于张正祥的政治觉悟高,有领导经验,在方机长休养期间,领导上委派他代理机长的职务。虽然他知道自己技术水平还不高,负责一个钻机有困难,他仍然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并且决心要把工作作好。他坚持和大家共同研究,发挥群众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而他自己则把全副精力投在工作中,有一次出事故,他五天五夜没离开现场,事故一处理完,他坐在地下嘴里还吃着馒头就睡着了。就在这时候领导上派了一个机长来帮助他,给他出主意教办法,讲技术课,使他顺利完成了任务。
这一个钻孔打完以后,他去工务科催促赶快平好新孔的地基。工务科的一位技术员胸有成竹地对他说:“来得及!”接着又反问:“你打算用多少时间取套管?”
“三个小班!”他肯定地回答。
“三个小班?”那位技术员扬了一下眉毛,好像很惊奇似的,接着断定说:“你二十天也取不完!”
确实,他们这个钻孔取套管一般是比较困难的。这个孔岩石松软,下了三套套管,总长二百八十多公尺,根据以前情况有时一个班连十几公尺都取不上来,因此,这位技术员是有他的“根据”的。可是,这回却估计错了。张正祥刚来矿区的时候,曾经看见别的钻机取套管的情形,既吃力还费时间,他脑子就转念头:难道不能更快更省力吗?于是他就查书本并且请教老工人,知道这是下套管时粗心所致,只要严格按照技术措施执行,是能够改变这种情况的。在代理机长期间,他就亲自监督这样执行,结果不到三个小班就取完了。等机器搬到新钻孔时,地基仍然没有平好,那位断定二十天都取不完套管的技术员,来现场看了一下,就悄悄地转身走了。
经过短短几个月的苦心学习,现在张正祥的技术已经达到了熟练技工的水平。在钻探机场上,你可以看到他双手高高地扶着给进把,驾驭着锋利的钻头,向深山的心脏刺去,这时,你很难想像到他开始工作时的困难情形了。但他并没有满足,经常在想怎么样更好地掌握这一武器,为祖国迅速探明更多的宝藏。
(原载甘肃日报,本报略有删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