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寻呼免费行不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24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时下,京城一家寻呼台推出了免费服务,赞扬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处罚者有之,究竟——
  寻呼免费行不行?
  本报记者 曲哲涵
  1999年底,在京城无线电寻呼业中,信华寻呼台格外受人关注。12月16日,这家占北京寻呼服务市场份额还不到1/30的寻呼台宣布:汉字机服务费由广告商交纳,机主可享受免费服务。消费者对此做出了积极回应,三个月以来,信华台新增用户4500人,几近过去8年最佳业绩——1万户的一半。但北京市无线电寻呼行业协会却紧跟着宣布,信华台此举违反了“行业公约”中有关汉字寻呼机年服务费最低480元的规定。今年1月17日,协会正式对信华台发出处罚通知书,罚金3万元,限三天内交清。两个多月过去了,信华台非但没有交出一分钱罚金,反而继续在媒体上刊出他们的巨幅广告,显得理直气壮。
  信华寻呼台:合理的竞争不犯法
  信华寻呼台法人代表石朋说,信华台规模小,经营成本高,如果不能用更优惠的价格去争取更多的用户,该台将无法维持运营,只能等“死”。所以,信华台要“活命”并“活”好,必须冲出低水平价格竞争的怪圈,与电子产品、电话等一样,积极融入IT等新兴行业,“免费服务”的推出正是基于这样的经营理念。下个月,信华台的寻呼机将实现商务网络终端的功能,可向用户发送即时性强、与其他形式广告互动的商业信息。
  事实证明,信华的背水一战确实让他们闯出了生路。据石朋介绍,信华台目前已扭亏为盈。据他讲,行业协会的某位领导也曾肯定这一经营思路,但强调“要改,也得大台先改,不能让小台来做”。石朋对此颇不以为然:信华台迈出了大家迟早都要迈的一步,不能因为他们“小”,就否定这“早”的意义,封杀他们从“早”中得“好”的权利。
  行业协会:不想再“炒”这件事
  北京市无线电寻呼行业协会有关负责同志不太愿意接受采访,他在电话中说,信华此次哗众取宠就是为了提高知名度,协会如果配合媒体做文章,就是在帮助信华“炒作”。他说,“行业公约”对北京市的寻呼企业有广泛的约束作用。信华台违反了公约中关于年服务费最低限价的规定,应该受到惩处。此外,他们怀疑信华此举是为卖裸机而设的陷阱。协会目前已将有关情况报告给了上级主管部门,请他们协同处理信华台。
  孰是孰非?
  对“低价倾销”的指责,石朋分辩说,信华台是让广告商为机主付费,我国法律没有规定不允许第三者请客买单。如果管理部门用这一“条”处罚信华台,他们将申请行政复议。信华台不服协会管,除了认为自己“不违法”,还有“道义”上的理由。信华称,自己从未参加过协会——没有会员证,也没交过会费或签过字,协会凭什么管我们?此外,据信华台负责人陈岩讲,在协会就行业公约征求企业意见的过程中,从未提过有限价标准,而去年12月1日见报时,却突然附上了标明最低收费标准的附件,这使不少签了字的企业大呼上当。而且这个标准是20个大寻呼台订出来的,完全忽视了小企业的权益。因此,信华台没参加也不认同这个偏袒大企业的协会,不愿遵守这个“暗箱操作”出来的公约。
  经济学家茅于轼在评价信华台的做法时说,判断一个企业经营行为的是非,最根本的标准是看它是否提供了高效的生产,即在自己赚钱的同时也向社会提供了便宜的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信华台的做法没有任何问题。
  他认为,行业协会的职能是制定产品的技术标准、规范生产操作程序等,而定价是工商、物价等政府管理部门的权力,行业协会无权定价。如果协会协同大型企业定价以侵吞小企业,那么反而有串谋定价之罪。
  按茅老的说法,在京城寻呼业这场尚未平息的“无偿服务”风波中,高举黄牌的寻呼行业协会也有被亮黄牌的危险。
  要么是一场审判又行政复议的官司;要么是整个寻呼业在信华的启发下开展新一轮的观念竞争、机制竞争。看来,是非成败,好戏还在后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