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杨志芳,河北宣化人,职工——提防假大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25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我看当前流行歌曲

  杨志芳,河北宣化人,职工——
  提防假大空
  首先是感情虚假。这主要表现在创作内容、创作情感和演唱表情的处理上。生茂、唐诃、雷振邦、谷建芬等老一辈音乐工作者为了创作一首好歌,时常深入普通百姓中间,从平淡中提炼生活,升华生活,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可如今,这种务实的创作风格逐渐被摒弃,代之以躁动不安和刻意雕琢。有些采风活动,也不过浮光掠影地到农村、乡镇转一圈而已。很难想象,一个对现实生活无动于衷的音乐工作者能够创作出感情真挚的作品。
  歌手的虚假表演也同样不容忽视。一些歌手由于功底不深,便请专业人士一句一句地教,甚或录音时,一天只录一句,然后拼制而成。如此低的音乐素质,观众怎能奢求歌手饱含深情地演绎歌曲呢?
  其次是盲目追求大潮流。一些作者不讲个性,一味赶风头。外面需要春江花月的东西,他们就创作这类作品;外面需要呐喊,他们又转向那一方面。歌曲的风格、个性完全被环境所左右。香港回归前,歌坛一下子冒出十多首相关的作品,可听来听去,没有一首超过《东方之珠》的。新中国五十周年,歌坛推出不少庆祝式作品,可仔细品味,竟没有一首能与《歌唱祖国》和《春天的故事》相媲美的,更休谈传唱开去。
  笔者并不反对创作一些反映某一时期主题的赞歌,但一窝蜂地去跟风,是否趋向雷同?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歌曲同样应该百花齐放,风格万千。
  第三是内容空洞。虚假必然导致内容的苍白、乏力。一些歌曲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空洞无味的歌词,简直让人疑心:如此差的作品,怎么也能“顺利出笼”?歌曲语言缺乏美感,生活气息严重不足,这样的作品谁喜欢?流行音乐的整体水平出现倒退,其原因就在于此。过多、过滥的低劣之作,败坏了听众的胃口,也扰乱了创作市场,从而导致歌坛大面积的质量滑坡。
  词作家乔羽曾说:一个人的才华假如只有一杯,比如像一杯奶,创作多的时候,就要不断地加水。词曲家应该注重从生活中撷取灵感,充实自己这杯并不太满的“奶”,才会使作品具有较长的生命力。倘若一味加水稀释,或者提前透支,那才华势必一天天枯竭,以致最后连一杯水也挤不出来了。这是创作者的大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