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意味深长的争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24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意味深长的争执
  温宪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今年初正式卸任,德国提出本国财政部国务秘书科赫—韦泽继任,遭到美国的断然拒绝,并引发了美、德两国间的相互指责。本月13日,欧盟又联名提出由来自德国的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行长霍斯特·克勒担任此职,美国对新人选表示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一职的空缺问题终于有望解决。
  这场人选风波似乎已经过去,但其底蕴却意味深长。大西洋两岸围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一职所发出的不和谐音,凸显美国的霸道也日益招致盟友的不满,德国乃至欧盟愈加明确地对“美式全球化战略”进行抗争。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势头愈来愈猛的今天,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一些全球性机构的影响力也在增大,对这些国际组织控制力的强弱折射出一些大国对全球事务发言权的大小。多年来,美国便是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对众多发展中国家颐指气使。德国总理施罗德的一位外交顾问最近批评说,今天的美国不仅在军事领域,而且试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规则以维持其霸主地位,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只是实施这个超级大国的认知理念”。
  现在德国站出来说“不”了!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原西德在政治上一直保持低姿态,精心维护德美关系,甘当“西方班里的好学生”。两德统一后,趋于强大的德国对于所谓“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形象日渐不甘,一再抱怨德国人只在具有“中等重要性”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巴尔干半岛国家条约组织中担任第一负责人,而在更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中德国没有占据与它实力相称的职位。在习惯于“老大说了算”的美国面前,柏林日益公开地表明德国完全是一个平等的伙伴国。人们注意到,在施罗德担任欧盟轮值主席时,德国屡次发出与美国政策不同的声音。此次,施罗德为由德国人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全力出击。当美国为反对科赫—韦泽这一提名而进行活动时,德国财长汉斯·艾歇尔公开抨击美国这一做法“不光明正大”。
  其实,不仅是德国,整个欧盟与美国的关系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在安全政策方面的分歧开始,欧美之间近年来在军费开支、欧洲防务、裁军协定和贸易、科研、金融市场等方面的节拍不再整齐划一。一些观察家指出,此次欧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人选问题上联手同美国抗衡,是大西洋两岸间激烈争夺利益和权势的又一表现。它最好地说明了“在政治和经济的每个角落”,欧盟都对美国存在不满情绪。美国“老子天下第一”的行为方式正在变成招引拳头的靶子。
  高岸难免为谷,时移难挡势易。面对变化的欧洲,一向趾高气扬的“世界独超”会不会油然生出“日中则移”的隐忧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