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给仓颉发个E-mail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1-07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旁观者说

  给仓颉发个E-mail
  袁晞
  泱泱大国现如今有一大嗜好——口气大。
  单位的名称上处处得以体现:原来的某县农机厂还是以前的规模,现在改叫“华东××机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某地区师专还是那么多师生,现在更名为“中国××大学”;一个人往返于中日两国的皮包公司注册的大名是“环太平洋××贸易发展中心”……
  媒介的遣词造句更是表现得充分:某省开政协会,电视台说这是“举世瞩目的盛会”,在美术馆办个展的人必有报纸称为“大师”;做学术报告者多半被誉为“泰斗”;没多少学问的读书人熬到一定岁数,就有记者捧为“一代宗师”。前一阵吴冠中先生举办艺术展,北京某报用大字标题赫然写着“吴冠中站在西方绘画面前的东方巨人”。我喜欢吴先生的作品,可也真为吴先生捏把汗,怕这家报纸的编辑有捧杀吴先生之用心。
  不久前有一位画家去世,有人搞了一个册子,称这位画家在艺术家的灿烂河汉中“是特别伟巨而明亮的星座”;画家去世是巨星陨落,是一代艺术宗师鹤驾仙归,是二十世纪中国乃至世界艺术之林的重大损失;云云。文中极限的形容词多得挑不完,我想这位生前谦和的画家若九泉有知,也会为此汗颜。最近有一位二三十岁的播音员出了本书,自称“这本书可能和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形成不同层次的共鸣”,还说书的内容是对个人、国家、民族、社会的反思。这位先生对自己倒是评价不低。
  如今举目神州大地,被冠以“世纪伟人”的成百,称为“国学大师”的上千,要是书画界的“大师”或影视界的“明星”聚会都可以使人民大会堂座无虚席。高山仰止、炉火纯青、高屋建瓴、轻裘临风一类词汇成了跟的、地、得一样的常用词。曾以谦虚谨慎、温良恭俭让自诩的华夏子孙今天不知怎么了,是井底之蛙自说自话,还正以骄狂自大的崭新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长此以往,最令人担心的是,在二十一世纪的最初几年,汉字中的顶极词汇将要枯竭,请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赶紧给老祖宗仓颉发个E-mail:“成批生产新词,以备不时之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