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来自西柏坡纪念馆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27
第4版(要闻)
专栏:

  来自西柏坡纪念馆的报告
  本报记者 何伟
  “到西柏坡去。”
  到西柏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正在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心中的向往。
  太行山下,翠柏丛中,一道白色围墙围起的几座农家小院里,几十名大学生伫立在西柏坡领袖的故居前举起了右手。这是新党员在此宣誓。
  西柏坡,被周恩来誉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小村庄。如今,不仅是革命圣地,还是旅游胜地,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
  “要向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江泽民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成为纪念馆建设的新的起点
  出石家庄西行60余公里,便是赫赫有名的西柏坡村。巍峨群山,苍松翠柏,簇拥着西柏坡纪念馆。
  那是个炎热的下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颤颤巍巍走进毛主席指挥三大战役的房间,在办公桌前庄严地行了个军礼。他立下遗嘱:死后要把骨灰撒在西柏坡。一位淮海战役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特赦后第一桩心愿就是赶来谒见大决战的总指挥部。令他惊讶的是,打败国民党几百万军队的“中枢”竟在四间普通的小土坯屋内。
  这里是爱党爱国的生动课堂。北京有3.6万名党员来这里签名过党组织生活,上海把“让红领巾告诉未来”的夏令营扎在这里。据统计,已有300多所学校和驻军部队把西柏坡作为教育基地,作为新生入学、新兵入伍第一课的课堂。
  西柏坡纪念馆建于1955年。
  “要向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90年代初,江泽民总书记来到西柏坡。江总书记对建设好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殷切期望,成为纪念馆建设的新的起点。
  “我们决不能放弃。西柏坡不仅是革命者的圣地,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河北省委配备的新一届西柏坡纪念馆领导班子精干务实,开始了励精图治的新的创业。
  抢抓三次机遇,闯出一条开发与保护、教育与旅游有机结合的成功之路
  西柏坡是一个远离城镇的“孤岛”,一切都要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起步。经测算,建设至少需要1亿元资金,而当时纪念馆的账上只有12万元的欠账。“是严酷的现实把我们逼上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改革之路。”纪念馆党委书记白远达告诉记者。他们首先树立市场观念,根据社会需求上项目、办展览,提供适合大众口味的精神食粮。
  观念转变之后,他们抢抓住了三次机遇,实现了超常发展“三级跳”。一是抓住江总书记参观西柏坡的历史契机,拉开了旧址改造的序幕;二是乘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的东风,向社会募集大量资金;三是结合中央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制定了发展规划,并召开了基地建设项目论证会,赢得了国家、省、市三级的资金支持。
  省市主要领导4次现场办公,20多个厅局对口帮扶,西柏坡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根本转变。投资2亿元,硬化拓宽了数十公里的公路。兴建了容纳千人的宾馆,解决了游客吃住难题。改造供水工程、输电线路,铺设了通讯线缆。去年,西柏坡接待国内外参观者近30万人次,比90年代初增加了10多倍。
  用西柏坡精神守护好圣地,开发好旅游胜地,建设好传播精神文明的阵地
  老一辈革命家来了,国际友人来了,出征国际大赛的国家乒乓球队也来了。50年后重返西柏坡的王光美、叶子龙、李银桥等,面对眼前的变化感慨万端。
  邓小平题写的牌匾“西柏坡纪念馆”赫然入目。高耸的纪念碑上是江泽民题写的镏金大字:“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中央旧址修葺如旧,院内曲径通幽,红花绿竹点缀其间;两层廊式陈列馆依山而卧,馆藏陈列由实物、图片、雕塑组成,辅以现代的声光电,形象逼真地再现了50年前的革命历史。陈列重新布展的当年,即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称号。
  最为游客称道的还是三项服务承诺:无论春节元旦,全天候开馆;坚持为每一批游客讲解;免费为夜宿的游客演出文艺节目。记者采访的那晚,观看了西柏坡巡回演讲小分队的义务表演。节目除了歌舞,还有“赶考”、“毛主席的粗布鞋”等演讲。可贵的是,这支宣传队由讲解员组成,全部是义务劳动。两年来,他们自费进中南海,进大专院校,巡回演讲40多场。
  “我们一直倡导用西柏坡精神建设西柏坡、宣传西柏坡。”那年洪水袭来,馆内7处塌方,泥石流直逼中共中央旧址。全馆职工冒雨奋战3昼夜,筑坝架桥,挖沟泻洪,用血肉护卫了中共中央旧址大院的一房一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