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贺完了岁怎么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4-01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直言录

  贺完了岁怎么办
  刘玉琴
  贺岁京剧《宰相刘罗锅》自2月上演以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已演出了三十场。许多新老观众称赞这出戏好听好看好玩儿,认为这是戏曲本体的回归。这出戏不仅注重娱乐效果,而且让历史穿透现实,对现代观众也有一定的认识教育作用。同时,这出戏的演职人员以北京京剧院为班底,汇集了全国范围的京剧、话剧、音乐、舞美等领域的名角,它的舞美、唱腔、音乐都多有创新之笔,制作、策划、生产运作上更有可圈可点之处。
  可是,业绩固然可观,存在的问题也不能视而不见。一个最集中的问题是,贺完了岁,这出戏怎么办?此剧的演员以及编导、舞美、音乐创作人员等都是从全国各地挑选来的,一轮演出完毕,演职人员各自回归本“土”,那么,这出戏何时再聚拢演员,风光重现呢?我们知道,衡量一出戏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不能留得下、传得开,看其是否能成为保留剧目,不只是一锤子买卖。而《宰相刘罗锅》曲终人散之后,想要再演却恐非易事。
  另外,这出戏最能体现新意的地方之一可能是舞美设计、舞台包装。五座八米长、二米宽、五米高雕梁画栋的长亭可推可拉,变幻组合成不同的舞台空间。可是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从台上卸下之后,这些高大笨重的东西往哪儿搁?灯光音响又如何包装保管?再往远里看,外出演出时如何搬运装车,它如何在基层的小剧场里落脚?因为戏曲的欣赏主体毕竟是市民、农民等寻常百姓。如果仅仅为某一个大剧场度身定制,岂不是不计成本的买卖?
  有的观众还尖锐地指出,这出戏投入三百万元,基本上花费在服装、舞美与灯光等外包装上了,这又有多大必要?有些舞台布景反而破坏了京剧的程式、虚拟、质朴之美,湮没了演员表演的光彩。《宰》剧现今演出三十场,收入愈百万,这虽为京剧界挣得了少有的效益,但至少目前看来仍属赔本赚吆喝。
  最近,北京艺术研究所请来此剧的表演、制作等多方代表及戏剧界人士,对《宰》剧进行了研讨。在充分肯定其成功的基础上,不少人建议,可以将此戏单独借助北京京剧院一个团的演员力量,搞一个“平装本”,舞台置景可以做得更轻巧灵活一些,质朴一些,以方便演出。有人说,导演不能光导舞美灯光,还要在演员的表演上多加雕琢。当然也有人反对,认为豪华与质朴可以并存,两者并不矛盾。制作方认为,一出戏能获得这么多人的肯定,并引起争议与思考,这有益于戏剧的创作,这是最大的成功。据介绍,《宰》剧还将接着排演下去,一直排演到第六本。如果将六本的收入和支出相比,乐观估算,肯定是收入大于支出。贺岁京剧的前景看好,这确是一个好消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