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靳月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4-01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大地之光

  靳月英
  王剑冰
  一个人站在山上。这是太行山的余脉,山不算高,但坚实,沉稳,少有绿荫。壁立的山体像一幅苍劲拙朴失却颜色的古画。一只鹰从画中掠过。靳月英的目光显得苍茫。在淇县黄洞乡的这片山上,她已经望了七十七年了。
  近些年来,靳月英意想不到地获得越来越多的荣誉和各方关注。这多少有些打乱她的生活或者说“工作计划”,五十多年了,她不知道什么叫拥有,她只知道热爱与付出。五十多年前,她望来了一面红旗和一个叫杨贵的区长,她知道红旗和区长代表着穷人的愿望,毅然地将丈夫送过了山梁,然而她再也没有望见丈夫回来。那时靳月英二十四岁,孩子刚刚八个月。自此她把每个穿军装的战士当成自己的亲人,每年都缝制军鞋和鞋垫给部队,以微薄之力体现出鱼水情深。靳月英不过是个普通百姓,山区的生活又相当清苦,拥军的本钱哪里来?战争年代,为赶制棉鞋,她曾经拆掉棉裤里的棉花;和平年代,为慰问部队,她曾经卖掉儿子为她准备的“寿材”。后来靳月英把目光集中在了漫山遍野的黄密草上。有人收草,每斤草也就三五分钱。草不值钱,其他东西却在涨价。如果靳月英给部队送上一百元的慰问品,就得三千斤草!一天按一百斤算,靳月英得上山割一个月!每到快“八一”的时候,人们就会看到一位老人在烈日下弯腰的情景,看到五十余斤的大草垛子在靳月英的肩上高耸,多少次靳月英随着那草垛子从山坡上翻滚下来。靳月英每年要割回近一万斤的黄密草,那种艰难和毅力可想而知。
  靳月英站在山上的时候,就看到了山后小学的孩子们,没有文化的她知道知识的重要,可山里的孩子苦啊,生活都还困难,上学谈何容易。靳月英有了想法就放在了心上,在孩子们的节日里,靳月英像发糖豆似的给孩子发着笔和本,孩子们那个乐呀。往往这个时候,是靳月英最满足最高兴的时候。
  我这篇短文不好细数靳月英五十多年间做的好事,仅举几例:1985年国家刚把9月1日定为教师节,靳月英就买了三十条毛巾、三十个茶缸送给黄洞乡中学每一位教师;南疆自卫反击战打响时,靳月英将三百二十四双鞋垫寄给了部队;1998年南方发生水灾,靳月英寄去了八百多元的慰问品;1984年靳月英去北京开“双先”会,什么都不舍得买,却用儿子给的六十元钱买回来二百五十个笔记本、一百五十支铅笔,在黄洞学校新生入校时送到了学校。靳月英慰问过方圆十里、百里的驻军,关心着五保户、困难户、军烈属。她的花费,除去每月的抚恤金、儿子的孝顺钱外,全是她上山割草、摘酸枣、挖小叶茶、采槐花换来的。
  从1988年开始,靳月英与荒山较上了劲,她在石头缝里填土植树,一棵棵栽下去,十多年过去,竟栽活了四万多棵,绿化面积达五百多亩。如不是亲眼所见,绝不会相信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会有如此壮举。我们一行人缘着山路去看她的植树成果,说真的,个个都累得气喘吁吁。看着这些已经一人多高的柏树,不敢想象靳月英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刨坑,填土,下到水库边提水,搬石头围树坑。有的树今年栽了,明年又死了,死了再栽,直到栽活。一个人的日子总是孤独难熬的,何况在这孤独的荒山上,没有语言交流,没有音乐,甚至很少有一声鸟叫。靳月英也许总是自言自语,锄头与石头奏出单调的音乐。有人算过一笔账,十几年来,靳月英垒树坑搬动的石头都能装满六千多辆四吨重的大卡车,相当于搬走了一座小山。
  植树成了靳月英的宗教,她以自己的虔诚、自信与执著,将荒山看作了能够置放灵魂的地方。物质生活水准的提高,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精神,以期充实而有质量。社会上飞扬着一系列的民谣,将一些人的追求方式诠释得通剔透明。这些人应该来读一读靳月英。靳月英老人所拥有的只是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张床,再就是一把镢头、一根扁担、两只水桶。作为一个社会中人,靳月英不会看不到生活的变化,不会不知道过去当官的与现在当官的待遇上发生的变化。作为一个基层最普通的党员,靳月英的欲望小到了几乎为零的程度。不图升迁,不图发财,不图吃香的喝辣的,她还贪图什么呢?
  靳月英终于享受了一次高规格的待遇。1998年的建军节前,靳月英想为淇县中队的战士买三个矿泉壶。老太太思想也超前,自己喝着山沟沟的水,却想着战士们的健康问题。尚差百十元钱,她爬到树上去采槐花了,槐花一斤能卖六块钱呢。七十六岁的靳月英随着一束嫩枝摔落下来,腰摔伤了。县里听说以后,安排靳大娘住进了省城的高干病房。书记说靳大娘辛劳了一辈子,一定让靳大娘住最好的医院,享受最好的治疗。靳月英如何能睡踏实,她在医院里仍然做着绿色的梦,她说植树节快到了,正是栽树的好时候,她总是想回去,心里着急呀。
  社会进步是因为文化提升的结果。说起来靳月英没什么文化,讲话也讲得疙疙瘩瘩,然而从靳月英五十多年的为人感到,靳月英是在鞋垫上纳绣文化,以普通百姓之情感染军营、鼓舞士气;且在孩子身上补救文化,以母性之心滋润幼小心田,援学助教;是在荒山上栽种文化,以坚韧不拔之志征服荒山,荫庇后世。人说靳月英在建设三大工程:巩固长城的工程,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工程,改造自然加强环保的工程。这正和我们国家抓的工作不谋而合。淇县县委书记张民堂对我说,在靳月英的带动下,三十多万人的小县,竟有十万大军上太行。
  一个人站在山上,山风很大,撩起了她的衣襟与白发。她显得很瘦小,犹如一株小树抑或一棵小草。山不算高,但很多人都看到了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