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清明时节“网上”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4-0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社会扫描

  清明时节“网上”行
  本报记者 崔士鑫
  清明节前夕,一台新颖别致的电脑触摸屏摆到了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的大厅内。在2000年清明节到来的时候,人们又多了一种文明的悼念亲人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数字纪念”。
  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但是每年到了清明时节,许多人外出为先人扫墓,往往纸钱乱飞,灰烬遍地,甚至引发出火灾。据有关部门统计,北京市近几年清明节,每年都有由于人们祭祖烧纸引起的火灾,最多的一年发生了7起。同时,尽管有不少人坚持年年祭拜,但是对于先人的行迹功德,一般人往往“记不过三代”。于是,“清明网站”,这种结合了现代网络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纪念方式应运而生。
  开发“清明网站”(www.qingming.com.cn)的北京新兴创业科技发展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想法: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每个人都应享有被历史记住的权利。但在古代,能够被刻在甲骨文和铸在青铜器上的人微乎其微。近代留在墓碑和纸张上的记录,也不能够被完好地保留。数字化技术,则使每个人都有了“名留青史”的机会。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刊载逝去亲人的图片、身世,亲友们的纪念文字等,建立一个容量无限的“网上纪念馆”,留下几乎全部的精神信息。
  工作人员轻按鼠标,为记者打开了一个“网上纪念馆”。这是一位女士为她英年早逝的丈夫建立的,里面详尽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亲友们饱含深情的对他的追忆,还登载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照片,的确令人感到逝者音容宛在。其中竟还有一张用电脑技术拼合而成的这位女士身着婚纱与其丈夫的“婚纱照”,这是她为了弥补没能与整日忙碌的丈夫“浪漫一回”而制作的。
  有关专家认为,用互联网方式记载人们的生命历程与精神信息,是最文明、公平和最易普及的纪念方式,这也将成为我们未来研究历史的十分珍贵的手段和人文资料库。
  在八宝山殡仪馆,不少人围在电脑触摸屏前,打听建立“网上纪念馆”的方法。一位到此扫墓的外地人说:“这种悼念已故亲人的方式好,很庄重又很温馨。缓解了失去亲人的悲伤,又非常文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