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把爱的触角伸向最需要的地方——爱德基金会的使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1-09
第3版(读者来信)
专栏:发展慈善事业 为国为国分忧

  把爱的触角伸向最需要的地方
  ——爱德基金会的使命
  1985年成立之初,爱德基金会(以下称“爱德”)就非常明确地提出“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把爱心同更多人分享”的宗旨。十几年来,他们从海外筹集了价值3.7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和实物;除台、港、澳外,项目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
  使命为先
  十几年来,爱德把爱的触角伸向人民群众最需要帮助的地方,逐步形成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农村发展、防盲特教、救灾及社会服务等七大领域。爱德的工作人员每年都深入到老、少、边、穷地区调查实施项目,执著地把爱给了贫困地区群众、山村教师和失学儿童、孤儿和残疾人、灾区人民、下岗职工……
  仅以爱德医疗卫生部为例,虽然员工只有3名,但他们辛勤工作的成果却是惊人的。请看下面这组数据:
  在青海,帮助捐赠一辆价值11万美元的流动手术车,以及价值80多万元的配套设备,医疗人员随车在高原上进行巡回医疗;
  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革命老区,收治各类病人47093人次;
  在滇、黔、川、桂、甘、宁、琼等9个省区培训了10845名村级医务人员;
  负责23个省区的76个社会服务项目,其中包括37个诊所、24个敬老院和15个幼儿园……
  以项目筹集资金
  爱德99%的资金来自海外,成立之初年资金总额只有52.5万元,而到1998年,年资金总额已达4300.6万元。
  爱德之所以能从国外募集到资金,有效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主要是因为在项目上做好了文章。他们根据各地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调整开发项目,参与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把工作焦点投向社会需求,引导社会向良性发展。
  爱德在1996年就经过多方调研协商,率先在江苏省无锡市开展了下岗女工(年龄在35岁至45岁)培训再就业项目,目标是上岗率达到85%,巩固率达到80%。首批人员2000名。目前这个项目已在部分地区广泛推开,得到了海外机构连续的资金援助和我国地方政府及受益群众的支持。
  农村发展部是目前爱德的一个重点项目部。这个部在发展初期就意识到,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80%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全国18个连片集中的贫困带有10个集中在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而且这些地区往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因此,他们从1994年开始将农村发展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我国的中西部地区。1998年中西部地区的项目就占到了农村发展项目份额的89%。
  “三个一点”的筹款原则
  爱德在执行项目时,并不仅仅依靠海外捐款,而是采取爱德资助一点、地方政府配套一点、受益群众主要以义务投工投劳的形式自筹一点的原则。实践证明,这“三个一点”的筹款原则卓有成效。
  首先,爱德让资助款成为种子钱,催化剂,达到用最少的资金投入换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它打破了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包大揽的做法,力图把每一份捐款每一份爱心用足用好。其次,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并让受益者充分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三,宣扬了社会协作精神,树立了全民参与办事业的意识。
  爱德在1996年和1997年资助甘肃省7个县“集雨饮水”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该地区人畜饮水困难。项目总投资2011.1万元,其中爱德资助近300万元,政府配套334.5万元,群众自筹1395万元。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体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一致和团结互助的社会新风尚。各县级政府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县长或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组长,协调解决物资运输问题,有关部门则解决技术培训、物资发放和组织施工。当地群众更是热情高涨,互帮互助。
  虽然项目资金配套使用的做法并不是爱德的专利,但是爱德人却把它用活了,使“产出”远远高于“投入”。
  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 崔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