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改革殡葬陋俗 倡导文明新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30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记者调查

  改革殡葬陋俗 倡导文明新风
  本报记者 周朗
  殡葬改革是我们党和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倡导并实施的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据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的有关同志介绍,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下,我国的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火化率不断提高,土葬改革取得成效,殡葬管理初步纳入法制化轨道,文明节俭办丧事逐渐成为社会时尚。
  推行火葬 改革土葬
  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151位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带头在《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签名,由此揭开了全国殡葬改革的帷幕。进入六七十年代,政府部门把殡葬工作作为行政管理职责的一部分,开始在大中城市提倡火葬,以后又逐步推向农村。到了80年代,各地根据不同情况,在辖区内划分了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将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划为火葬区,其他地区划为土葬改革区。
  在火葬区,推行、普及火葬是殡葬管理的主要工作。目前,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等8省市已实现了火葬的普及,火化率接近100%,许多大中城市火化率达到80%至90%。河北、安徽、浙江、广东、河南等地近几年采取整体推进的做法,也使推行火葬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据统计,1989年至1999年,全国火化率平均每年增长约1个百分点,到1999年火化率达到40.2%。
  与传统土葬一次性完成遗体处理方式不同,推行火葬包括遗体火化和骨灰处理两个方面,各地已普遍建造了骨灰堂、骨灰墙、骨灰廊、骨灰塔等设施,使骨灰寄存成为骨灰处理的主要形式。
  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由保留遗体到不保留遗体是第一次革命,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是第二次革命。他和邓小平同志生前都留下了身后不留骨灰的遗嘱,体现了他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精神风范。如今,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南京、大连、沈阳等有条件的地方,已开展了骨灰撒海和骨灰植树等活动,这些少占或不占土地的骨灰处理方式,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在推行火葬的同时,土葬改革工作也得到重视和加强。许多地方都规划建立了遗体公墓,开展平迁旧坟、扩耕还田的工作,改变了随意择地、乱埋乱葬的土葬陋习,初步实现遗体埋葬公墓化。现在,全国已兴办了10多万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和近200个城镇遗体公墓。四川、贵州等省因地制宜地推广平地深埋、不留坟头的文明安葬办法,节约了大量土地。近年来,全国各地共平掉耕地内和铁路、公路两侧的旧坟墓1亿多座,扩耕还田100多万亩。
  建章立制 依法管理
  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殡葬管理的暂时规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殡葬管理法规;1991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党和国家高级干部逝世后丧事改革的通知》;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殡葬管理条例》。民政部作为负责全国殡葬管理工作的政府部门,从1990年起,就殡葬改革、殡仪服务、公墓的管理与建设、殡葬设备和丧葬用品的生产销售等方面,先后制定发布了29个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到目前为止,北京、四川等9省市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地方性殡葬管理条例,90%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了殡葬管理办法,绝大多数地、县和乡镇制定了殡葬管理的有关规章。同时,许多地方建立健全了殡葬管理机构,加强了殡葬管理队伍建设,加大了执法力度,以保证殡葬管理法规的落实。
  根除陋习 任重道远
  殡葬改革的目的之一,是破除重殓厚葬的陈规陋习,制止丧事中封建迷信活动和大操大办现象,引导人民群众文明节俭办丧事。由于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垂范,广大党员和各级干部广泛响应,加上多年的宣传教育,在人民群众中已形成移风易俗的社会风气。如今,用遗体告别代替发葬送葬,用花圈、花篮代替焚香摆供,用戴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用鞠躬默哀代替磕头跪拜,用播放哀乐代替吹吹打打、鸣放鞭炮的做法,已被全国大中城市居民普遍接受,并正在广大农村逐步推广。全国城乡已成立红白理事会一类的群众组织约42万个,在丧俗改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政部负责同志指出,我国推行殡葬改革40多年来,在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环境、改变社会风气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但我们现在还不能盲目乐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殡葬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从目前来看,殡葬改革发展尚不平衡,有的火葬区火化率长期徘徊不前,甚至下滑,个别土葬改革区还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一些地方对殡葬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乱建公墓,随意安葬,殡葬设备、用品市场不规范等现象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丧事大操大办和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有关法规亟待完善,基层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工作还比较薄弱;殡葬服务从总体上看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一些地方殡葬服务设施陈旧落后;对殡仪职工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殡葬改革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